龙年伊始,春回大地。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如火如荼。
1月21日,省政府印发了《焦作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总体方案》,这是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河南省出台的第一个促进市域转型发展的建设方案。
方案要求:焦作市充分发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工业、农业、旅游业发展基础较好,城镇化发展较快,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成效明显的优势,在经济转型发展方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示范带动,把焦作建设成为更具活力、更具吸引力、更具辐射力、更具竞争力的新型城市。
当今中国,“转”是发展的关键词。建设中原经济区,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标是富民强省,核心是“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从主题、主线到目标、核心,无不体现一个“转”字。
省委、省政府把焦作市确定为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是期望焦作市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站位全局,服务大局,着力在现代城镇体系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协调互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大胆探索,勇闯新路,提供示范,为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作出重要贡献。
众所周知,近代的焦作与工业文明相伴相生。河南省第一盏路灯、第一条铁路、第一个发电厂、第一口矿井、第一所高校都出现在焦作。1956年,国家按照“一矿一市”、“一市一业”模式,建立了这座资源型城市。
从建市之初,焦作市就以煤炭工业为基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到1995年,资源型企业有1233个,从业人数8.8万人,资源型企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在90%以上。
然而,资源型城市因资源而兴,因资源枯竭而衰,这几乎成了一个世界性规律。
“九五”后期,随着矿产资源日益枯竭,开采成本越来越高,加之企业设备老化、技术更新缓慢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等原因,焦作市资源型企业效益下滑,下岗失业人员增多,经济结构失衡、生态环境破坏加剧等问题也集中暴露。整个“九五”期间,在全国GDP年增长率持续稳定增长的情况下,全市GDP年增长率仅为3.5%,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
资源枯竭需要转,结构不优需要转,要素不足需要转,环境容量有限需要转。
从1999年开始,焦作市举全市之力,立足自身实际,围绕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两条主线,走上了艰难的转型发展之路。
调优第一产业。在保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前提下,按照突出特色、建立支柱、扶持龙头的思路,强力推动农副产品加工的发展。
调强第二产业。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全面改造传统产业,实现煤炭工业向电力、热电联营、铝电联营转变;原料化工向生物化工、医疗化工、精细化工转变;煤矿机械向环保机械、粮食机械、汽车机械转变。
调大第三产业。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开发建设焦作山水景观,初步形成了云台山、青龙峡、青天河、神农山、峰林峡五大景区和十大景点的旅游格局。
2008年,当焦作经济转型刚刚步入正常轨道时,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再一次对焦作产生了巨大冲击。
处于全省经济发展第一方阵的焦作被打得晕头转向。粗放式经营、产品单一、链条过短、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抗风险能力不强的问题又比较集中地显现出来,以致一些主要经济指标拖了全省的后腿,当年11月、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骤然回落至-2.3%和-5.2%。
困难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痛定思痛,焦作的决策者们清醒地认识到:城市强必须工业强,工业强要靠产业兴,产业兴不能走老路,要大幅度、高强度地注入科技、开放和人力资本等现代元素,着力点要由地下向地上转变,发展模式要由资源主导向科技主导转变。
对此,焦作300多万干部群众迅速形成共识:不转型,发展难以为继,环境难以为继,民生难以为继。
2009年9月,省委副书记、省长郭庚茂来焦作调研,希望焦作把握好发展机遇,在转型时期保持先进,力争位次前移。
2010年,省委书记卢展工先后两次来焦作调研,进企业、入社区、听汇报,在与焦作干部群众座谈讨论中,反复强调: “从一个老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变成一个更具活力的新型城市,这是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焦作的发展,从长远看确实有一个转型的问题,这一点务必保持清醒头脑”。
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关怀,使焦作市干部群众的精神为之一振。
“更具活力、重要问题、转型发展、头脑清醒”,这四个关键词,指明了方向,引起强烈共鸣。
至此,焦作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转型发展的道路。
然而,焦作怎么转?往哪里转?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0年4月25日,焦作市以“怀川”署名在《河南日报》头版发表了《在转型中提升》的文章,对焦作的转型发展进行了点题。
往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上转,往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路子上转,往速度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上转,往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上转。
说到底,就是要往“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上转,往为民惠民上转。
方向已经明确,脚下的道路该怎么走?
焦作市委、市政府在反复调研的基础上,思路日渐明晰:
产业链条由“短”变“长”。通过技术改造,拉长产业链,培植其生命力和成长性。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做大机械装备制造业,打造新型工业强市。
农业效益由“低”变“高”。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农村工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对外开放由“小”变“大”,借梯上楼。于是,中国铝业、中国化工、中国兵器等行业巨头纷纷入驻,蒙牛乳业、厦工机械、修正药业等知名企业相继落户。
发展模式由“黑”变“绿”。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从矿产资源的开采到自然山水资源的开发。
功夫不负有心人。10多年的探索努力,使焦作经济渐入佳境。
如今,作为焦作经济转型的重要标志,云台山已经是世界地质公园,以云台山为代表的焦作山水已经成为中国旅游的知名品牌。2011年,焦作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71.9亿元,旅游综合收入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由1999年的不足1%跃升为11.7%
焦作的接替产业初具规模,装备工业、汽车及零部件、铝工业、煤盐联合化工、能源工业和食品工业等六大战略支撑产业,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四大新兴产业,2011年,分别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21.6亿元、48.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0.3%、5.6%。其中,风神股份成为欧盟市场第一品牌,多氟多产销全球第一,中原内配产销亚洲第一。
转型使焦作经济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2011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469.4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4.1、1.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65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94.2亿元,增长20.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5%。全市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630家。
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进一步明确了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指导意见》中提到:“支持焦作、濮阳、三门峡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加强郑州与洛阳、新乡、许昌、焦作等毗邻城市的高效联系,实现融合发展。”“鼓励焦作、济源、安阳、濮阳与晋冀鲁地区加强区域合作。”
历史的机遇再次光顾到了焦作。
作为百年开采历史的工矿城市和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城市,焦作有条件、有优势、有信心先行先试、率先突破,为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当好先行者和探路人!
2011年10月12日,就在国务院正式公布《指导意见》的第十五天,焦作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向省政府上报了《关于将焦作定为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请示》。20天之后的11月3日,焦作市委、市政府接着向省政府上报了《关于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总体方案》。
焦作的方案,得到了省政府、省发改委的充分肯定和支持,并组织专门力量深入研究。今年1月21日,省政府正式印发《总体方案》,这标志着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正式上升为河南省战略。省里专门为一个省辖市发文部署中原经济区建设工作,焦作市是第一家。
焦作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是河南省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省委、省政府赋予焦作的重大使命。
站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转型发展,不仅是焦作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也是焦作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征程万里风正劲,继往开来谱新篇。
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统筹城乡发展;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提升支撑能力;以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促进农村繁荣;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升服务品位;以人为本理念,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是焦作建设经济转型示范市的主攻方向。
思想观念更加解放,项目建设更加有力,对外开放更加深入,发展环境更加优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这是焦作正在采取的一系列举措。
到“十二五”末,焦作经济社会发展人均主要指标要领先全省发展水平,超越全国平均水平,接近发达地区水平,在中原经济区核心区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在豫西北、晋东南发挥对接互动作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作出新贡献。
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一个经济更加繁荣、人民更加富裕、生态更加优良、社会更加文明的新焦作,必将崛起在中原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