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仕智
3月14日,记者到孟州市城伯镇采访,当地农民择业观念上的变化,引起了记者的浓厚兴趣。
在孟州市东北部有个康之源蔬菜专业合作社,这个专门供应香港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有社员260户,他们用流转来的1500亩土地专门种植绿色供港蔬菜,品种有菜心和各种芥蓝等。听该镇镇长张庆九说,今年,这个基地还要再流转800亩土地,生产供港蔬菜,总面积可达2300亩。
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供港蔬菜基地打工的,是拖家带口、远道而来的贵州打工族,有260多人。康之源董事长和太平说:“这些人工资可真不低,每个月人均收入在3500元左右,最高的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
来自贵州打工的魏红梅说:“我们一家4口,就吃住在这儿。两个大人打工挣钱,一双娃娃上学读书,收入还真不少。”
乖乖,一个人种一个月菜,能拿三四千元,可谓收入不菲,其挣的钱比焦作周边城里的上班族都不少。
“人们常说,肥水不流外人田。这么高收入的活,当地农民为啥不干呢?当地的农民都干啥去了?”记者百思不得其解。
“俺镇有3.2万口人、3.8万亩地,全镇有青壮劳力8000人,一半以上远走他乡打工去了,在家门口企业上班的有上千人,还有2000多人是‘打跑’的。”张庆九说。
看着记者一脸疑惑,孟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韩征兵哈哈一笑:“就是干零活的。”
一边是家门口就业,一边是远走他乡打工;一边是收入不菲,一边是除去花销收入也不多;一边是固定的职业,一边是打游击;发生在孟州城伯农村的这种现象说明个啥?是择业观念变了,这变化的背后又说明了什么呢?
“这些人不在家门口打工挣大钱,舍近求远去打工,目的是为了开眼界、长知识,学本领,图的是长远发展。”韩征兵说,“这种做法,说明了农民群众的眼光更长远了。”
“不到供港基地挣大钱,而喜欢打零工,是因为在今天快速发展的孟州,挣大钱的活路更多了。”该镇镇长张庆九说,“这些年,随着孟州经济的发展,家门口有干不完的零活,一天七八十元,还拿现钱。”
外来人员来孟州打工,说明孟州经济发展得更快了。这些年,孟州市工业项目越来越多,工业企业越来越多,个头越来越大,不少企业今年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用工荒”。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