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建明 方家禾 摄影报道
【开篇】
随机器一起转动,和着阵阵轰鸣,嗅着机油腥味,一条条流水线,一个个年轻的产业工人,书写着“焦作制造”,刷新着工业产值的成绩单。
这些年轻人和机器一起,在流水线上用力挥洒着青春。然而他们并非机器。他们爱机器,也爱彼此。
机器永不停歇,流水线上的爱情生生不息。
【牛鋆超和李红玲】
他“欺负”她 却热心救助陌生人
25岁的压延机操作工牛鋆超当爸爸了。3月25日上午,7个月大的儿子第一次有机会参观了爸爸工作的地方——位于博爱县的焦作好友轮胎有限公司的大车间。正在休产假的妻子李红玲也在该公司上班,是一名物料员。两人的流水线爱情能够最终修成正果,历经了种种“劫难”。
李红玲2010年进公司,比牛鋆超晚一年。进厂后,两人在产品线上相识。牛鋆超把一批批轮胎交给李红玲检测、验收。有一次,李红玲却从牛鋆超手里接到了一条“蛇”,她尖叫一声,一松手,手里拿着的工字轮砸在了自己的脚上。原来牛鋆超拿了一条玩具蛇和李红玲开玩笑,而李红玲信以为真。见李红玲被砸了脚,牛鋆超也慌了神,二话不说背着李红玲跑向医务室。
满心愧疚的牛鋆超亲手为李红玲敷涂红花油药水,操作机器的双手一改往日的粗糙,异常温柔。原本心怀不满的李红玲感到了这个男人的另一面。下班后,牛鋆超骑自行车将李红玲送回了家。两人开始相互熟悉,牛鋆超家在博爱县金城乡西邱村,李红玲家在博爱县苏家作乡苏家作村,原来还是邻村。从那以后,牛鋆超就成了李红玲的专职司机,两人的感情也逐渐升温。
好事多磨。2011年春天,两人谈婚论嫁之时,牛鋆超接到了河南省红十字会打来的电话,原来他之前自愿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山东一位患白血病的男孩经高分辨率血样检测,与他匹配,希望他能到河南省肿瘤医院捐献造血干细胞。牛鋆超欣然答应。而不曾了解相关医学知识的准岳母却极力反对,她怕手术会影响女婿的身体健康,影响女儿日后的生活。
关键时刻,李红玲选择和牛鋆超站在了一起,来了个“先斩后奏”。他们连夜偷跑到郑州,入住医院,一边为捐献手术作准备,一边搜寻相关医疗信息,给李红玲的母亲打电话进行“科普”,劝老人放宽心。“鋆超对不认识的人都那么好,肯定也会对闺女好。”李红玲的母亲最终被说服了。在两人大喜的日子,公司为他们送上了价值5000元的钻戒,以对他们的爱心行动表示支持,呼吁更多的员工学习牛鋆超。
【石浩亮和焦海静】
放弃白领工 投奔“车间男”
不同于牛鋆超和李红玲的高中学历,近些年,随着高校的扩招,流水线上的大学毕业生也逐渐多了起来。24岁的石浩亮老家在安阳市,大学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习机械设计与制造,2010年毕业后来到位于我市的河南中轴集团凸轮轴厂,成为一名技术员。
他和女友焦海静结缘于大学校园里的老乡会。然而因择业,两人却有了分歧。学习电子商务的焦海静就职于郑州一家广告公司,她喜欢那种窗明几净、整日进出高档写字楼的生活,仿佛实现了自己曾经的白领梦,不想随石浩亮来焦作。而石浩亮也不愿轻易放弃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两人一度面临分手。
焦海静最终选择了“妥协”,到焦作投奔男友,“放心不下,他爱喝酒,经常喝多,我担心无人照管,怕他喝坏身子。”石浩亮也因女友的选择而感动,为了攒钱置办婚事,身为技术员的他主动申请到车间前线工作,成为一名调度员。“现在工作繁重多了,经常加班加点,正好把酒也戒了。”石浩亮“累并快乐着”。
【温丰源和李霞】
曾经同班差追优 如今同工比翼飞
从郑州轻工业学院环境监测专业的“差生”,到成为企业里的业务骨干,28岁的洛阳小伙温丰源终于在河北妹子李霞面前有了自信。
温丰源自嘲,上大学时是班里的“差生”,之所以没“挂科”,是因为每到临考他都要借同班女生李霞的课堂笔记看,让成绩优异的李霞给他补课。“差生”温丰源感到自己与“好学生”李霞的距离遥不可及。毕业后,两人于2010年来到焦作,成为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车间流水线上的技术员。
温丰源知道,要想追李霞,不能再像学生时代那样当“差生”。经过刻苦钻研学习,温丰源在业务上进步很快。“是焦作,是多氟多,让我在李霞面前找到了自信。”2011年,李霞考上了研究生,温丰源感到“很开心,没有了以前在大学时候的自卑。”他只是更加努力工作,由于表现突出,前不久被调入该公司的企业研究所。温丰源相信,李霞会回到他的身边。
【结语】
他、她、他们,都是长长的生产流水线上不可缺少的螺丝钉。他们又不仅仅是螺丝钉,他们还有着年轻人所特有的滚烫的跳跃的心。
一年又一年,年轻的人老去,年少的人长大。而凝聚在流水线上的青春常在,爱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