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曲乡北山村的樊道军如今是“城里人”了。
“两年前,俺家在市区的滨河家园买了一套3室2厅的房,不仅我上班近,孩子上学方便,就医、购物都非常得劲!”12月18日,樊道军充满幸福感的语气感染了记者。
他参加职业技术培训,学了采暖炉的安装、维修技术,就开始在城里专门为桑宝采暖炉做售前售后服务,为了方便上班,带着老婆孩子进了城、买了房,当上了城里人。
本报记者 陈 蕾
在我市,像樊道军一样“进城”的农民越来越多,近几年城区面积由11.8平方公里扩大到21.9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11万增加到近14万,房地产开发建筑面积由20万平方米增加到160万平方米。新型城镇化步伐越来越快。
“我们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之所以保持良好态势,在于现代农业化和新型工业化这两者基础性的工作很扎实。前者解放了劳动生产力,后者为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平台。农民富裕后,对人居环境和现代生活方式有了新的追求,从而加速了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的规模和速度。”市委书记陈敬如说。
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85%以上,全国领先;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使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全市6.6万亩土地实现流转,占全市耕地的15.8%,32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农户6.2万户,农民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农业现代化解放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
人往哪里去?往二、三产业上去。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先后有183个外来项目进驻,全市的就业平台进一步拓宽,18万农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2011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9582元,其中,农民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60%。大量富余劳动力在工业及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上大显身手。
大量脱离土地、实现就业的农民涌向城区,而人们对城市基础设施、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沁阳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是个考验。结合当前实际,沁阳修编完善全市的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建设1个中心城市、6个中心镇、9个新型农村社区的新型城镇化体系。
沁阳城区的建设是中心任务。继投资5.5亿元的建设“六路一中心”后,今年又投资20亿元建设“八路一园一中心”,城市道路网络及质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相应的配套设施如污水处理厂、天然气管网、游园绿地等建成或正在普及。而文化、卫生、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也进一步完善。截至2011年,全市城镇化率达50.21%。
而市区南部的沁南新区与沁南产业集聚区二位一体的设计、建设更丰富了城市的内涵。沁南承载了总干河改造、体育中心等重点公益项目,居住区不仅可安置产业区中高级管理人员,同时也是进城农民、外来人口的聚居地。届时,沁阳整个城区的人口容纳量将达到35万人,全市城镇化率将提升至60%,离新兴现代化中等城市规模的目标更近。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9个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是沁阳市综合整合人、地资源,彻底改变农村生活方式、人居环境的主要抓手。
沁阳有了成功探索的先例。沁园办事处袁屯村将三个自然村合居并点,通过资本运作,不仅让农民住进了新居,而且仅宅基地就节约了158亩。
日前,由袁屯村新农村投资公司运作,2个以多层、高层为主的农村新型社区已开工建设,将整合周边11个行政村1万余人,节约土地3000余亩。
像这样的大型新农村社区,我市计划建设9个,探索产权置换模式,真正让农村人口享受环境更美、条件更优、服务更好的现代化人居。
中心镇是中心城市和新型农村社区的结点。我市已有的6个建制镇具有良好的城镇基础,而辖区内发达的二、三产业,使这些镇更具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时通过科学的建设、管理,使每个中心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外在的硬件上的建设,更是人的精神状态、文化素养、生活方式与城镇化的融合,所以我们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注重人精神层面的构建。”市委副书记、市长魏新洪说。
富而求美,富而求雅,富而求礼。市委、市政府结合当地文化资源,确定打造“音乐之城”构想,用文化滋养人的心灵。精神生活的丰富和物质的完善,一起成为构成城镇化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