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31日河南日报刊登了记者陈更生的摄影报道,说的是我市常平乡窑头村赵小军一家。
我们清晰的记得那个虽然遭遇着贫穷但是具有强烈奋斗精神的孩子赵家龙。赵小军夫妻是残疾人,几乎丧失照顾小家龙兄妹的能力,而八岁的小家龙不但能自理,还担当了照顾妹妹的责任和帮助妈妈和奶奶忙农活的事。他生病了也不愿耽误上学、就着凉水吃药;牵着妹妹的手去上学、陪着妹妹做作业;傍晚帮助妈妈去休息;农忙帮奶奶做农活......
这些镜头让我们久久不能平静。心灵的震撼和感动使我们一家三口在端午节前夕带着礼品驱车20公里山路去看望这一家人。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比报道更让我们震撼的特殊家庭:三间平房是政府“温暖工程”资助建设的,没有围墙,屋内设施极为简陋;主人赵小军双目失明,妻子双脚残疾,一儿一女,一家人靠着年近70的母亲和低保维持着基本生活。
我们的到来,让这一家人有些吃惊。但当我们说明来意后,总是心存感恩的一家人在感谢之余和我们拉起了家常。
在聊天中,我们得知小家龙因没有户口而读两年一年级的事。我们很难理解地问,上户口很难吗?
在小家龙奶奶的回忆中,我们知道了缘由。原来,由于赵小军夫妻都是残疾人,行动不便,在家龙小时候没有及时给孩子上户口。可是,等小家龙上学了需要户口时,这个特殊的家庭在给孩子上户口时遇到了许多困难。
看着为此沉默的一家人,当时,我们暗下决心:给小家龙上户口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此,我们走访邻居,多次去村委、乡政府、计生委、公安局、派出所等单位咨询办理程序,提取各种证明材料。
为了拿到证明材料,有时我们需要徒步几公里才能到目地。其中,因小家龙的出生证明无法开具,春节前,顶着严寒我们驱车到乡卫生院带着护士去窑头村给家龙采血样,又去焦作做DNA化验。
经过几个月的上下奔波,在手续完整的情况下,2012年2月29日,户籍上终于有了赵家龙的名字。
老人拿着绿莹莹的新户口本激动地对我们说:“我和孩家龙他妈终于晚上能睡着觉了。”而我们纠结的心也变得踏实了。
社会需要大家去关爱,有爱就有希望,有希望就能成就梦想!
(卫东 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