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正义 摄影报道
家住中站区许衡街道西王封村的韩书志,回忆起1988年李封矿封井时的情景仍有挥之不去的痛。当年,李封煤矿封井后,身为一名老矿工,一个疑问始终在他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煤挖完了咋办?这个念头促使他用毕生的精力研究新能源利用。
日前,记者来到韩书志家采访。一走进韩书志家,记者就看到他家门头上挂着一块“勤奋则富”的匾额,可谓意味深长。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他刚调查过市面上最新的LED灯具,一回到家就到实验室里忙活开了。就像他的街坊邻居所评价的:“老韩活到老学到老,是个能人。”
一边摆弄着手中的灯具,一边向记者讲述近几年来的发明,韩书志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可让记者不解的是,一个年近八旬的退休工人本该颐养天年,却为何热衷于研究新能源利用,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呢?“我是个老矿工,年轻时就爱好钻研。”韩书志说。原来,搞发明不是韩书志的突发奇想,而是一辈子的追求。早在1955年,韩书志就用电子管制造出一台90伏的收音机;1958年,韩书志为他所在的煤窑发明了机械化提升机斗,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1961年,西王封村进行电路改造,他发明的三角形支架,为村里节省了一大笔开支……
讲起年轻时的事情,韩书志一脸兴奋。可提起1988年李封矿封井时的情景,他皱起了眉头。他曾下井挖过煤,担挑子卖过煤,从在矿井当电工学徒到担任电工班班长,可谓跟煤矿打了一辈子交道。当年,李封矿封井让韩书志的众多工友告别了煤矿。然而,生活清闲下来后,韩书志心里反而空落落的。
“煤这种能源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有一天所有的煤都被挖完,没有替代能源怎么办?”韩书志说。他深刻体会到,煤矿资源枯竭、煤矿封井后工友们的迷茫和心痛。正是这样的经历,他开始有意识地寻找节约能源的方法和途径。
一天,韩书志家里一个用了半年的节能灯不亮了。他想,如果能把废弃的节能灯修一下重新使用该多好啊!于是,他走访相关人士、查阅资料、收购废弃的节能灯进行试验。几个月后,韩书志将修好的节能灯进行试用,没想到照明效果跟新的一样。后来,村里谁家的节能灯坏了,他免费进行维修。但是,如果谁家还没用上节能灯,韩书志会将修好的节能灯免费送给其使用。与此同时,韩书志又开始研究LED节能灯。
1996年8月的一天,韩书志来到正在开发旅游产业的北业村,发现该村的酒店竟不用电线。韩书志一打听才知道,人家用的是太阳能。听到这个消息,韩书志如获至宝,连忙找到相关人员询问情况。随后,韩书志成功组装了一个太阳能供电板,利用太阳能为家里的5个节能灯供电。2010年10月,韩书志花4000多元买了一个太阳能板和控制器、逆变器,开始组装太阳能电动三轮车。2011年1月,韩书志组装的太阳能电动三轮车终于上路。
韩书志利用太阳能的事儿传开后,很多人慕名而来,向他学习节能技术。韩书志更是不辞辛苦地免费办起了太阳能应用及节能技术培训班。
“我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进一步宣传、推广太阳能,为节能、环保事业多做些事!”韩书志说。
→一位村民找到韩书志说:“老韩哥,把这灯给俺修修。”
←韩书志正在擦洗自己发明的太阳能电动三轮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