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参考·悦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涂鸦恶搞杜甫 不必上纲上线
新书评
国务院确定加强进口四项政策措施
让理想落地生根
母亲扫墓有秘密
有梦才有远方
微言博论
公安部:驾照培训不能“一考定终身”
北京查处网上传播谣言行为
真“费”劲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2年4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涂鸦恶搞杜甫 不必上纲上线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诗圣杜甫最近爆红网络,有人将教材中插图涂鸦后传到网上,引发了主题为“杜甫很忙”的恶搞风潮。但这招来部分人的批判,认为恶搞杜甫是无知、浅薄、低俗的表现。恶搞文化要有民族底线,但恶搞其实诋毁不了杜甫的形象,这么上纲上线明显是过于激动了。

  认为恶搞杜甫是无知、浅薄、低俗,是一种假装正义感、没有幽默感的病症,认为只有传诵杜甫的诗歌才是正经事,其余一切无关动作都是大不敬,这种固有的尊重充满了虚假做作,尊重的方式并不唯一固定。为考试咬牙切齿背杜甫诗歌,不见得真就尊重喜欢他;涂鸦恶搞杜甫到处传播,也不见得就是包藏祸心,这一切都只是恶搞潮里一个小浪花,不必放大来做痛心疾首的哀叹。

  恶搞,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其同时也是一种寄生文化,离不开一些曾流行的经典的“宿主”,它只是在这个层面上一种再创作。就像开启我国恶搞先河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它的传播效果,也只对看过《无极》的人有作用,最流行的时段,也只是在《无极》上映之后的一段时间。所以恶搞注定持续不了多长时间,网友们也就图一个暂时的乐呵。

  一些怀旧的网友认为,涂鸦恶搞杜甫,是对传统文化的侮辱,这显示了当下的人文迷惘。当下或许真有人文迷惘,但完全不能通过恶搞杜甫这事完全得到体现。杜甫只是一个诗人,人们有没有读他的诗,是有无人文素养的一个衡量标准,但仅是涂鸦教科书上杜甫插画,一来并不见是侮辱,二来也无法真实反映人们对杜甫的了解程度。

  了解杜甫,也是由诗及人,先是为他所写的诗歌动容,转而为其情怀所打动。这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有着最为直接明显的体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成了杜甫代言底层的名句,悲天悯人的情怀打动了许多人。杜甫的地位和形象不是几笔涂鸦就撼动得了的。

  相反,涂鸦恶搞所制造出的“杜甫很忙”假象,反而有可能成为进一步普及杜甫的机会,为弥补人文迷惘提供契机。要知道,在当下网络媒体所制造出来的浅阅读时代,还去读诗背诗的人已经是少之又少,绝大多数对杜甫的知之不多了解,也几乎全部是来自于中学时代所学的几首诗。

  此时出现的涂鸦杜甫,让不少人又回忆起了插图页里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管肇事者的最初原因是什么,但事实上却是可能起到温故知新的效果。还必须正视的一个现象就是,杜甫诗歌内容感时伤怀、诗风沉郁顿挫,中学时代所熟读的诗歌,可能并不能真正理解。“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之类的人生变化,可能会让藉此重读杜甫诗歌的中年读者,产生与学生时代完全不一样的感触。

  一般人印象里的杜甫,是穷困潦倒、仇大苦深的,所以才会恶搞杜甫,嫁接这么多现代意象,与古代人物完全不匹配,破坏了杜甫原本固有的中规中矩的形象。但历史上真实的杜甫,也并没想象的那么清苦。杜甫是官宦子弟,母亲出自唐朝望族清河崔氏,他的众多亲戚、妻族都是官宦人家。杜家有多处产业的,国家太平时期,杜甫一家靠收租生活,完全不成问题。

  恶搞杜甫,虽然不是对人物形象正本清源的拨正,但至少冲击了不少人固有的印象。原来杜甫还可以这么“搞”?其实杜甫本来就很“搞”。河南省杜甫研究会副主席程韬光就说,历史上的杜甫就有种自我戏谑、调侃的精神。比如杜甫回忆童年的诗句: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老顽童的形象,就顿时跃然纸上。

  还在痛心疾首的人,买份《人民日报》去读吧。3月27日有篇文章叫:《杜公有灵当莞尔》。

  (据《中国新闻周刊》)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