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群岛旅游即将对普通游客开放一事近日是闹得沸沸扬扬、跌宕起伏。4月5日,媒体报道据国家旅游局相关人士透露,西沙群岛即将对普通游客开放,具体规划及方案正在酝酿之中。当日下午,国家旅游局随即否认了该消息的官方权威性;而在4月6日晚,中新社记者在交通运输部南海救助局三亚基地码头看到,传说中的“椰香公主号”游轮起锚,试航通往西沙北礁的航线。
开放西沙群岛计划,从吹风,到否认,再到如今的“秘密”试航——这一看似普通的新闻事件,却在官方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发布方式中把公众戏弄得云里雾里。其实,无论从国家的战略意义,还是就海南省旅游规划总体布局层面考虑,拓荒西沙群岛已是箭在弦上。那么,官方对该事件的态度,又为何嘴里一半,肚里一半?答案似乎只有一个:西沙生态脆弱,公众反响强烈。
当前,公众对于开放西沙群岛的态度呈抑、扬、矛盾交织之势。支持者认为,不出国门就能享受到热带海洋风情令人无限向往,甚至能提升国人的幸福指数;反对方则为又一块处女地即将承受尘世的喧嚣而欷歔不已;而在矛盾之间徘徊的民众,一方面鉴于西沙群岛特殊的地理位置,具有捍卫国家主权的战略意义,向游客开放无可厚非;而回过头看看身边被旅游污染毁了容的自然景观,人们对西沙群岛未来命运的焦虑又绝非杞人忧天。
总体看来,公众对于开放西沙群岛的态度保持着谨慎的乐观。而问题的关键主要集中在环境保护这个绿色环节。开放西沙群岛的时限指日可待,而具体的开发规划迟迟不能公布,公众的担忧合情合理。如果能将这些声音传递给相关职能部门,在开放西沙群岛前多打几针环保“疫苗”无疑是件顺时势、舒民心的大好事。
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步伐如火如荼,继续加快海南旅游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正如海南省省长蒋定之所说,把海南建设成中国旅游业改革开放和体制创新的试验区,是海南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正如海南省省长助理、省旅游委主任陆志远所言,海南一直谋划如何更好地开发海上旅游项目,而开发西沙旅游必须审慎。现阶段,海南旅游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处理“碧水青山”和“金山银山”间辩证关系这道国际性难题面前,还是一个尚未毕业的学生。近日,工人日报整版刊登的《谁的三亚?》一文中,以本地居民潘家炎的视角对三亚旅游业开发进行了沉重的思考,生态问题便是其一。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无论从海域还是岛礁来讲,西沙群岛的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和敏感,环境承载与修复能力十分有限,环境保护难度更具挑战性。“如何在开发旅游和保持海域、岛屿生态间协调发展,目前仍无特别科学方案。”这是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李国强的声音。
在开放西沙群岛旅游前,需要慎之又慎。但职能部门的慎重不该表现在三缄其口,太极推手,而要广纳雅言,真正做到与公众互动起来,建立起高效对称的信息交流平台和民意诉求通道,真正做到把西沙群岛开发好、利用好、保护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