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县招贤乡中辛村村民王常安,儿子因车祸致重度残疾,他却“犯傻”原谅了肇事逃逸司机,其一系列善举促使两“冤家”最终结成了互帮互助的对子。王常安由此获2011年度“感动焦作十大人物”殊荣。(据3月19日《焦作日报》)
25岁的儿子被车撞得很惨,特重型颅脑损伤、右臂粉碎性骨折、右下肢多处开放性骨折,落下了终生残疾,从此不能行走、不会说话,别说打工挣钱,生活起居还得靠人日夜照料。
如果王常安去怨恨,理由并不难找,也不单薄。肇事司机的逃逸,让儿子错过了最佳的抢救时间;普通农村家庭的积蓄,在几十万元的医药费面前是杯水车薪,可能还要欠下累累外债……
王常安也有一些理由去原谅。司机肇事逃逸后又翻然醒悟去自首;肇事司机生活在大山的窑洞内,倾家荡产拼凑赔偿款,“除了锅碗瓢盆外,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上有八旬双老,下有读书的孩子,他却面临锒铛入狱;案发后,妻子也离家而去……
怨恨还是原谅?王常安面临的境况,是很多类似事故后的境况。对于很多受害方来说,“怨恨”是唯一的出口,并不存在什么两难的选择。于是世间多出了许多对冤家,他们唇枪舌剑,甚或升级到肢体冲突,酿成一轮又一轮的悲剧;或者对簿公堂,走向漫长的诉讼,一方走向铁窗生涯,一方拿着一纸胜诉判决书却迟迟看不到赔偿款。他们都要被生活逼向了绝路,自然而然地又开始怨恨社会、怨恨司法、怨恨政府,形成的已不仅仅是个体间的纠葛和冲突。
王常安选择了“原谅”。由于“怨恨”是一种常态,工作20多年的法官面对王常安为肇事司机的求情,也“愣了”。肇事司机最终获得缓刑,赔偿额由于王常安的让步也由60多万元降至40多万元。
又是求情又是主动少要钱,反常态而行之的王常安难道傻了吗?王常安的原谅,换来了早早拿到手的儿子的治疗款,换来了自家的安稳,换来了肇事司机家的安稳,换来了人心,换来了和谐……王常安其实很不傻。
从王常安身上,还可以看出基层组织、民政、司法、企事业单位等发挥能动性的潜力。只要用心,我们也可以帮助促成更多王常安式的人物出现,促成更多的和谐,保障社会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