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相关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0年,我国共生产方便面3200多亿包,实现产值2861亿元。同时,我国方便面市场的准垄断格局逐渐显现,国内龙头企业逐渐掌握了这块巨大“蛋糕”的市场分割权,焦作市场亦不例外。我市拥有两家方便面企业:河南斯美特食品有限公司和焦作市豫竹方便面厂。前者,方便面年产量接近25亿包,产销量已跻身国内同行业五强;后者,始建于1984年,曾经在焦作市场拥有绝对数量的顾客群和优良的口碑。然而,近年来,焦作方便面市场逐渐被外地品牌方便面蚕食,本土品牌反而丧失了群众基础和地利优势,个中缘由耐人寻味。
本报记者 聂 楠
2011年,焦作市粮食生产再创新高,总产量突破200万吨。如何高效利用农业优势、搞好农产品深加工、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是我们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传统农业向优质高效、精深加工转变”。对此,我市两家方便面企业责无旁贷,应在做大做强我市方便面产业中有更大的担当。
家乡市场遇尴尬
3月27日17时许,大张惠利佳和平街店内熙熙攘攘,许多顾客的购物车内都有方便面,康师傅、统一、白象等国内知名品牌方便面不断在收银台接受扫描。与此火热场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市两大品牌方便面备受冷落。在方便面货架前,驻足挑选心仪品牌和口味的顾客络绎不绝。“有没有焦作本地品牌的方便面?”,记者问。服务员伸手指向了前方货架的下端。走近几步,记者方才看到,在最底层摆放了几包豫竹牌方便面。
通过连日对大商塔南路店、丹尼斯人民路店和百货大楼焦东店等大型超市的走访,记者也仅能见到豫竹“精品”系列牛肉面一个品种。不少售货员告诉记者,超市在售的方便面以国内大品牌为主,在山阳商城批发市场和一些农贸市场中或许能见到其他方便面产品。
客观上讲,本土品牌方便面如今在家乡市场的占有率相当低。其中,豫竹方便面主要以0.8元一包的“精品”系列牛肉面占据焦作市场;而斯美特公司除思圆系列方便面偶尔现身外,其他产品几近绝迹。
本土品牌莫成“土”品牌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我市两家企业近年来固守的营销策略和经营理念,给消费者从产品到品牌形象都留下了消极的印象,使得其产品在更“潮”的强势品牌的攻势下几乎丧失了抵抗能力。
事实上,众多受访者表示,愿意加深对家乡品牌系列方便面的了解,并考虑优先选购。“我从小就是吃豫竹方便面长大的,干吃特别香。”如今已为人父的张宏业先生对豫竹方便面有着特殊的感情。张先生说,通常他会把豫竹方便面当成茶余饭后的零食,而作为正餐煮着吃时还是会选择康师傅、白象等大品牌。原因有两点:一是本地品牌方便面的中、高端产品在焦作市场上几乎没有;二是本地现有产品从包装设计到面饼、调料的档次都给人落伍的感觉,让消费者觉得“土腥味”太浓。
走访中记者发现,豫竹方便面在我市部分消费群体中仍保持着较高的知名度,但该消费群体多集中在30岁以上,是带有怀旧情愫的“老顾客”。以90后为代表的年轻人对家乡品牌方便面普遍缺乏品牌认同。
据悉,新世纪前10年,我国方便面的销售总量已经由2000年的191.5亿包增至459.5亿包,年均增速达24%;销售额从2000年的169.1亿元增至457.18亿元,平均增速26.9%,市场容量巨大。相关调查显示:方便面更符合青年消费群体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图方便的心理特点,仅学生群体就占到总消费群的17%。因此,加大中高端产品在本土市场的宣传力度,施行积极的营销战略和品牌包装是我市方便面品牌抓住青年消费群体的关键。
酒香也怕巷子深
长期以来,对于技术附加值相对有限的方便面行业来讲,行业巨鳄们都把不遗余力地强化各自的品牌与企业形象作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的法宝。与低端产品拼价格不同,中、高端产品与市场的成功对接,更依赖于品牌、包装、创意、形象等软实力的造势和推广——正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
反观我市两家企业,缺的不是生产中、高端产品的“硬功夫”,而是做大做强的“软实力”。多年来,豫竹方便面始终将产品质量当做企业发展的头等大事,并率先在同行业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在同行业中较早获得了QS市场准许证。可很多消费者并不知道,豫竹系列方便面除了我们常见的“精品”系列外,尚有容器面、中华面道、金典顺面、大豫竹等8大系列。斯美特公司是我国方便面行业五强、河南省方便面行业二强,其主打产品“思圆”系列定位在平价面0.8元以上,并为公司贡献了50%以上的销量。如今,斯美特的营销重心正在从低价面,向1元以上的超级系列、自然一派、食尚V6等中高价面过渡。记者通过走访调查后发现,如今,我市两家方便面的品牌形象对本土市场消费群体的影响正在持续下降,这也成为两大品牌深度挖掘家乡市场的重要瓶颈。
如今,方便面产业已经进入准垄断时期,地方品牌很难与少数寡头企业正面对抗。地方企业发展需要家乡这块稳定的市场空间,守住家乡市场和区域性优势是地方企业发展的基础。对此,无论是斯美特还是豫竹,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