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麻 酩
4月8日上午,温县岳村乡韩郭作村张来印家的院子里一派喜庆景象,门前挂上鞭炮、烟花、条幅,桌子上摆着锦旗、瓜子、糖、饮料,四世同堂的大家庭30多口人聚在一起,就像过年一样暖融融。
今年85岁的张大爷说,把家里人聚齐是为了迎接他70年来苦苦找寻的堂弟。
这是一段怎样的尘封往事?在与温县公安局党委副书记、温县应急指挥中心主任李世轩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一位老人执著寻亲的感人故事。
1942年,河南遭受蝗灾,其堂弟张仁义年仅9岁就失去父亲,不得已跟随母亲背井离乡逃往外地,这一去便杳无音信。70年来,张来印一直思念着弟弟,逢人便说:“俺那小堂弟可听话、可懂事,是俺三叔唯一的血脉,现在不知道流落到哪里了,不知道俺有生之年还能不能再见堂弟。”
一次偶然机会,张来印与赵堡镇村村民周某拉起家常,无意中又说起堂弟随母亲逃荒至今下落不明的事情,周某顿时眼睛一亮地说:“巧了,我退休前在原漯河肉联厂工作,厂里有个仓库保管员就叫张仁义,妻子叫王玉梅。他还跟我提到自己也是温县人,幼年随母亲逃荒至此,不知老家亲人还都有谁。”听了周某的叙述,张来印一阵欣喜,心想:这下好了,终于有弟弟的音信了。于是,他立即到村委会开了寻亲证明。但欣喜过望的他很快冷静下来:漯河那么大,又没有确切地址,寻找堂弟犹如大海捞针。
正在发愁之际,村民们纷纷建议张大爷到公安局寻求帮助。于是,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温县公安局。
看到张大爷手中的寻亲求助函,听完张大爷满怀深情的叙述,李世轩立即召集110指挥中心值班人员,要求他们迅速行动,帮助张大爷寻找失散70年的堂弟。
通过张大爷提供的线索,110工作人员在全国人口网上查询漯河市叫张仁义的男子,发现仅有10条信息,工作量不是很大。经逐条辨别,发现一位男性在年龄上最为接近。为进一步确认,工作人员查阅张仁义的同户人员,发现其妻子叫王玉梅,与张大爷提供的情况相符。看来,这位居住在漯河市召陵区的张仁义极有可能就是张大爷的堂弟。
然而,由于张仁义年岁已大,110工作人员在户口信息上未能发现其联系方法。几经周折,工作人员通过“114”查到漯河市公安局召陵分局的电话号码,通过召陵分局请当地民警尽快帮助寻找张仁义。闻知温县警方在为民做好事,当地民警积极配合,经过反复查找,打来电话称已找到张仁义,并称其老家确实在温县,但具体哪个村记不清了,而对于堂哥,他有印象。
4月7日一上班,李世轩就与当地民警联系,让张大爷堂兄弟通电话。
“70年啦,我做梦都想回家看看,万万没有想到,家乡还有亲人啊!”听到家乡亲人的声音,张仁义激动万分,当即决定第二天就回到故土。
了解情况后,温县公安局新任局长王亚斌要求李世轩及该局政治处主任李庆凯把帮助老人寻亲作为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做细、做好,了却两位老人相见的心愿。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流转的岁月里承载了太多的思念。4月8日上午,人群中的张来印身着干净、朴素的蓝布衫,神情坦然。他的儿子说:“从一大早起床到现在,父亲就没怎么坐下过,嘴里一直念叨着我叔的名字,三番五次到村口张望……”
11时15分,远远地,亲人的车慢慢驶入村里,透过车窗,两位老人目光相遇:“是他,是他!”虽然70年没见,但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没变,张来印和张仁义两双手紧握,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张仁义老人泪眼婆娑,不停地说“我很想你们啊”、“终于找到家了啊”、“我找得好辛苦啊”。70年来,张仁义老人乡音依然未改。“本以为今生没有希望了。”张来印动容地说,“多亏了漯河和温县的民警帮忙,太感谢你们了,要不是你们,我在有生之年恐怕再也见不到弟弟了……”说话间,两位老人再次泪流满面。
至此,两位老人70年的寻亲路,终于在两地民警的帮助下,圆满地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