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今日沁阳/政文 上一版3  4下一版
流动在山路上的温暖
老干局再次荣获
省先进集体称号
我市派员赴京参加
养老护理职技培训
我市开展食品及特种设备
生产使用单位安全大检查
图片新闻
公安局四步走“会诊式”
大走访化解矛盾纠纷
图片新闻
首届全国课改
名校长高层论坛在永威举办
人来人往彰显“金字招牌”
简 讯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2年4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志礼:
流动在山路上的温暖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张志礼的“爱心号”客车到达终点。
  张志礼在给捎货的群众结算,一般都是他先垫钱购买货物,交货时再付钱。
 
   

  文\图 邱明媚

  核心提示

  张志礼是个城乡公交车的车主,他的车和别人的一样:跑车、拉客、挣钱;但他的车又和别人的不一样:负责给村里乡亲采买生活用品,给沿线的人家义务捎带各种货物,有难处的给你免票,路上碰见伤病的会主动救人,上车一声招呼,下车后落下东西也不怕,他帮你找……

  15年的经营,这条35公里的营运道路上充满着浓浓的温情。车子换了一茬又一茬,不变的是张志礼对车上熟悉或者陌生人的朴素而炽热的心。

  “你晕车,就坐在前边,喏,这最靠前的座儿给你留着哩。”3月20日上午9点多,张志礼起身招呼着第一位上车的乘客坐下。

  “这些常客,叫不上名儿,但是知道他们坐车的喜好。”张志礼说。

  今年76岁的老张,是常平乡常平村村民,他和儿子经营着一辆往返于常平村和沁阳市之间的客车,这条35公里长的营运线路是沁阳市城乡之间最长的一条线路。常平乡是我市唯一的全山区乡,常平村的海拔有560多米。虽说近年来山区面貌大为改观,但是,日常生活用品的采买终究不如山下方便,张志礼的公交车就是山民下山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之一。

  从常平村下来,沿途要经过后和湾、前和湾、老马岭、簸箕掌这些山区村,往返在城乡之间的张志礼,便义务承担起了帮助乡邻采购、运送物品的任务,这一干就是十四五年。

  一段“热乎乎”的旅程

  20日上午,陆陆续续上了八九个人后,10点整,老张父子准时发车。

  这一次车上要捎的东西真不少:一捆山药、一袋衣物、两袋蛋糕、三袋肉,把司机身后的引擎盖占了个满。

  “吃的、穿的、用的,身份证、户口本、学校文件,捎啥的都有。”张志礼说。

  10点24分,车行到万北村停下了。

  “把这捎给俺兄弟启旺。”车门打开,车下的妇女递过来一把小葱。

  “别光捎东西,回头你也上去看看。”老张笑呵呵地接过来。

  没走几步,又有人招手。

  “扑通”,车下的大汉往车厢内甩进一袋饲料,撂下一句“这是小兵家要的”就走了。

  “这是哪家的小兵呢?”老张嘀咕,父子俩猜测着这个或那个,老张不敢走神,赶紧找来一支笔在袋子上写下名字,“不管他,来取时就知道是谁了。”

  收拾好这袋饲料,老张挨着靠门的位子坐下来。从行程上看,这条路拐过弯就进山了。

  一袋小米的故事

  按说老张是个细致的人。“可也弄错过一回。”

  去年的一件事,老张至今都过意不去。

  车子一早从村里出发,照例装着各种各样要带下山的东西,到了车站,取货的络绎不绝。

  眼看着一件件物品都各归其主,老张心里松了口气。

  但是没过多久,有人提着东西找来了,一问才知道,对方来得晚,来时车上就剩一个物件了,想也没想就提回去了,到了家一打电话才知道,山上捎来的是小米,可自己手里提的是菜。

  老张心里一惊:小米上哪去了?

  “后来一琢磨,肯定是有人拿错了又没有退回来。”老张说。于是,他就自己买了20多斤小米给人家送了去。

  虽然他声称这是找回来的小米,可还是被对方一眼识破,对方怎么也不肯收。

  “人家硬是不要,咋都放不到那儿。后来,我就另想法子,只要他坐车,我就给他免票。”老张笑了,似乎很为这个办法得意,“不过,免了两次人家就咋也不愿意了,说跑车不容易,非给钱不可。”

  一个记录本

  从此后,老张给人捎东西就更操心了。

  他把运管上作废的记录本都收起来,带在车上,逢人要捎东西,他就一件件记在本上。每办完一件事,他就在记录本上做个记号,每次开车之前,还要再一一核对。

  这十多年,老张每年都要用完一个本子。

  除了捎运物品,老张还要时不时地当回“运钞员”。

  “少则二三百,多到两三万,都捎过。”老张说。

  有个叫卫学亮的在常平村办了个小运输公司,经常有些手续和钱往城里捎,每次从几千元到几万元,数目不等。

  揣着钱,老张提着心,放在贴身的口袋里。

  这么多年来,他从来没有出过钱财上的差错。

  “人家让咱捎东西、捎钱,那是相信你才敢给你,人可不能昧了良心啊。”老张说。

  一辆自行车

  市汽车客运站的车棚里,常年停放着老张的一辆自行车。

  “有时候让捎的东西离车站远,经常得往城里边去,放辆车在这儿,自己用着得劲。”老张说。

  市里的医药公司、中心市场是老张经常要跑的地方,距离车站少则2里地,多则4里多,自行车起了大作用。

  这几年下来,车子倒是没骑坏,不过丢了2辆,老张说起这话总有些心疼。

  有人说老张,车可以不计较,你自己跑腿磨嘴的,可以适当收点费。哪怕一件物品收5块钱,一天捎个五六件,就能多收入二三十块钱,一年下来咋也得多赚万把块。

  “没有那习惯。”老张摆摆手,“乡里乡亲的,给人代办点事有啥!为个好人总比不为人强。”

  一次救援行动

  几年前的一个大年初二,老张的营运车开始了新年的第一班岗。

  走到前和湾村出村的山沟口时,老张一眼就看见沟旁的水泥墩坏了,沟边还躺着个人。

  “快停车,前面出事了。”

  原来是一辆车子载着5个人出去玩,结果翻下了山沟。爬上路来求救的是司机,还有4个人在沟里。

  老张赶紧招呼车上的乘客下车救人,并拨打了急救电话。

  大家七手八脚地把人抬上来,3个女孩儿脸上青肿、血迹斑斑,已经昏迷。

  这时,救护车来把人带走了。

  经过治疗,几人很快都脱离危险,转危为安。

  医生说,多亏了及时发现、及时救治。

  “咱看见了不能不管啊。”老张救人的理由就这么简单。

  一副热心肠

  落在车上的钱物,老张总是要保管好等失主来认领,有些被乘客捡走的,老张还要想方设法帮着失主把找回来。

  有一次,一个来常平办事的外地人找到了老张,说他的手机丢在了车上。

  老张和司机都没见,就料定是被乘客捡走了。

  老张和那人一起回忆了当天的乘车情况,推断是被西万镇上的一个乘客捡去了。

  为此,老张托熟人再托亲戚,辗转找到了这名乘客,帮失主找回了手机。

  老张心肠软,村里有些贫困学生坐车,老张就免票。有一次得知坐车下山的一人是患了尿毒症去做透析,老张说啥也不收他的车钱。

  一场伤心往事

  如果说老张跑车发了家,那么这么做也合情合理,问题是,老张家“离富裕还差好大一截儿。”

  老张的5间瓦房是22年前盖的。多年来,别人家都盖起了两层小楼,张家却无力再盖新房。他身上的棉袄,袖笼和袖口处都有棉花冒出来了。

  这辆车算是老张一家人的饭碗。“每天人多人少不一定,多了也能坐个20人,少了也就2、3人。可这来回两趟,一天用油也得一百六七十块钱,车是六年报废一次,一年到头不赚啥钱。”老张的儿子张小军说,其实,想赚钱的他曾经动过跑煤炭货运的心思,只是,老张一直不点头答应。

  老张的一辈子都是“苦过来的”,他的老伴儿已经离世30年了。“那一年,小军才12岁,军他弟弟还不满周岁,打针又打成了哑巴,就这样我拉着大的,抱着小的,去煤窑里拉煤运碳,日子才过到了今天。”提起从前,老张声音哽咽,不住擦眼泪。

  是不是因为吃过苦才更能体会别人的难?才会为别人想得更多?

  张志礼就是答案吧。

  乡亲们的一声声笑语

  10点45分,车回到了常平村里,停在了张志礼的家门前。

  两声汽笛后,就有村民往这边汇聚。

  老张也开始忙不迭地分发东西。

  “这是你要的生肉,我看看啊,11块3毛钱,你给11块钱吧。”张志礼边给车下的人递东西边说。

  “不是还有3毛钱哩,让你跑腿儿捎东西不能再让你贴钱啊。”车下50多岁的妇女接过东西就递上钱来。

  “算了算了,这四舍五入也入不上啊。”老张笑着摆摆手,皱纹叠成了满脸的沟沟壑壑。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