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邱明媚
核心提示
张志礼是个城乡公交车的车主,他的车和别人的一样:跑车、拉客、挣钱;但他的车又和别人的不一样:负责给村里乡亲采买生活用品,给沿线的人家义务捎带各种货物,有难处的给你免票,路上碰见伤病的会主动救人,上车一声招呼,下车后落下东西也不怕,他帮你找……
15年的经营,这条35公里的营运道路上充满着浓浓的温情。车子换了一茬又一茬,不变的是张志礼对车上熟悉或者陌生人的朴素而炽热的心。
“你晕车,就坐在前边,喏,这最靠前的座儿给你留着哩。”3月20日上午9点多,张志礼起身招呼着第一位上车的乘客坐下。
“这些常客,叫不上名儿,但是知道他们坐车的喜好。”张志礼说。
今年76岁的老张,是常平乡常平村村民,他和儿子经营着一辆往返于常平村和沁阳市之间的客车,这条35公里长的营运线路是沁阳市城乡之间最长的一条线路。常平乡是我市唯一的全山区乡,常平村的海拔有560多米。虽说近年来山区面貌大为改观,但是,日常生活用品的采买终究不如山下方便,张志礼的公交车就是山民下山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之一。
从常平村下来,沿途要经过后和湾、前和湾、老马岭、簸箕掌这些山区村,往返在城乡之间的张志礼,便义务承担起了帮助乡邻采购、运送物品的任务,这一干就是十四五年。
一段“热乎乎”的旅程
20日上午,陆陆续续上了八九个人后,10点整,老张父子准时发车。
这一次车上要捎的东西真不少:一捆山药、一袋衣物、两袋蛋糕、三袋肉,把司机身后的引擎盖占了个满。
“吃的、穿的、用的,身份证、户口本、学校文件,捎啥的都有。”张志礼说。
10点24分,车行到万北村停下了。
“把这捎给俺兄弟启旺。”车门打开,车下的妇女递过来一把小葱。
“别光捎东西,回头你也上去看看。”老张笑呵呵地接过来。
没走几步,又有人招手。
“扑通”,车下的大汉往车厢内甩进一袋饲料,撂下一句“这是小兵家要的”就走了。
“这是哪家的小兵呢?”老张嘀咕,父子俩猜测着这个或那个,老张不敢走神,赶紧找来一支笔在袋子上写下名字,“不管他,来取时就知道是谁了。”
收拾好这袋饲料,老张挨着靠门的位子坐下来。从行程上看,这条路拐过弯就进山了。
一袋小米的故事
按说老张是个细致的人。“可也弄错过一回。”
去年的一件事,老张至今都过意不去。
车子一早从村里出发,照例装着各种各样要带下山的东西,到了车站,取货的络绎不绝。
眼看着一件件物品都各归其主,老张心里松了口气。
但是没过多久,有人提着东西找来了,一问才知道,对方来得晚,来时车上就剩一个物件了,想也没想就提回去了,到了家一打电话才知道,山上捎来的是小米,可自己手里提的是菜。
老张心里一惊:小米上哪去了?
“后来一琢磨,肯定是有人拿错了又没有退回来。”老张说。于是,他就自己买了20多斤小米给人家送了去。
虽然他声称这是找回来的小米,可还是被对方一眼识破,对方怎么也不肯收。
“人家硬是不要,咋都放不到那儿。后来,我就另想法子,只要他坐车,我就给他免票。”老张笑了,似乎很为这个办法得意,“不过,免了两次人家就咋也不愿意了,说跑车不容易,非给钱不可。”
一个记录本
从此后,老张给人捎东西就更操心了。
他把运管上作废的记录本都收起来,带在车上,逢人要捎东西,他就一件件记在本上。每办完一件事,他就在记录本上做个记号,每次开车之前,还要再一一核对。
这十多年,老张每年都要用完一个本子。
除了捎运物品,老张还要时不时地当回“运钞员”。
“少则二三百,多到两三万,都捎过。”老张说。
有个叫卫学亮的在常平村办了个小运输公司,经常有些手续和钱往城里捎,每次从几千元到几万元,数目不等。
揣着钱,老张提着心,放在贴身的口袋里。
这么多年来,他从来没有出过钱财上的差错。
“人家让咱捎东西、捎钱,那是相信你才敢给你,人可不能昧了良心啊。”老张说。
一辆自行车
市汽车客运站的车棚里,常年停放着老张的一辆自行车。
“有时候让捎的东西离车站远,经常得往城里边去,放辆车在这儿,自己用着得劲。”老张说。
市里的医药公司、中心市场是老张经常要跑的地方,距离车站少则2里地,多则4里多,自行车起了大作用。
这几年下来,车子倒是没骑坏,不过丢了2辆,老张说起这话总有些心疼。
有人说老张,车可以不计较,你自己跑腿磨嘴的,可以适当收点费。哪怕一件物品收5块钱,一天捎个五六件,就能多收入二三十块钱,一年下来咋也得多赚万把块。
“没有那习惯。”老张摆摆手,“乡里乡亲的,给人代办点事有啥!为个好人总比不为人强。”
一次救援行动
几年前的一个大年初二,老张的营运车开始了新年的第一班岗。
走到前和湾村出村的山沟口时,老张一眼就看见沟旁的水泥墩坏了,沟边还躺着个人。
“快停车,前面出事了。”
原来是一辆车子载着5个人出去玩,结果翻下了山沟。爬上路来求救的是司机,还有4个人在沟里。
老张赶紧招呼车上的乘客下车救人,并拨打了急救电话。
大家七手八脚地把人抬上来,3个女孩儿脸上青肿、血迹斑斑,已经昏迷。
这时,救护车来把人带走了。
经过治疗,几人很快都脱离危险,转危为安。
医生说,多亏了及时发现、及时救治。
“咱看见了不能不管啊。”老张救人的理由就这么简单。
一副热心肠
落在车上的钱物,老张总是要保管好等失主来认领,有些被乘客捡走的,老张还要想方设法帮着失主把找回来。
有一次,一个来常平办事的外地人找到了老张,说他的手机丢在了车上。
老张和司机都没见,就料定是被乘客捡走了。
老张和那人一起回忆了当天的乘车情况,推断是被西万镇上的一个乘客捡去了。
为此,老张托熟人再托亲戚,辗转找到了这名乘客,帮失主找回了手机。
老张心肠软,村里有些贫困学生坐车,老张就免票。有一次得知坐车下山的一人是患了尿毒症去做透析,老张说啥也不收他的车钱。
一场伤心往事
如果说老张跑车发了家,那么这么做也合情合理,问题是,老张家“离富裕还差好大一截儿。”
老张的5间瓦房是22年前盖的。多年来,别人家都盖起了两层小楼,张家却无力再盖新房。他身上的棉袄,袖笼和袖口处都有棉花冒出来了。
这辆车算是老张一家人的饭碗。“每天人多人少不一定,多了也能坐个20人,少了也就2、3人。可这来回两趟,一天用油也得一百六七十块钱,车是六年报废一次,一年到头不赚啥钱。”老张的儿子张小军说,其实,想赚钱的他曾经动过跑煤炭货运的心思,只是,老张一直不点头答应。
老张的一辈子都是“苦过来的”,他的老伴儿已经离世30年了。“那一年,小军才12岁,军他弟弟还不满周岁,打针又打成了哑巴,就这样我拉着大的,抱着小的,去煤窑里拉煤运碳,日子才过到了今天。”提起从前,老张声音哽咽,不住擦眼泪。
是不是因为吃过苦才更能体会别人的难?才会为别人想得更多?
张志礼就是答案吧。
乡亲们的一声声笑语
10点45分,车回到了常平村里,停在了张志礼的家门前。
两声汽笛后,就有村民往这边汇聚。
老张也开始忙不迭地分发东西。
“这是你要的生肉,我看看啊,11块3毛钱,你给11块钱吧。”张志礼边给车下的人递东西边说。
“不是还有3毛钱哩,让你跑腿儿捎东西不能再让你贴钱啊。”车下50多岁的妇女接过东西就递上钱来。
“算了算了,这四舍五入也入不上啊。”老张笑着摆摆手,皱纹叠成了满脸的沟沟壑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