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龙卿
“自然之友”是中国最早在民政部门注册成立、内地影响最大的民间环保组织之一。河南省省林科院教授董云岚,被誉为中国“银杏王”。崔晟是自然之友河南小组第一、二届组长,河南十大公益之星、河南省首届绿色中原人物。
“河南枸树王”被发现 600年树龄国槐印证明朝大移民
4月3号上午,董云岚、崔晟、朱玉龙等一行人来到我市,在我市民间公益活动组织“焦作绿色天成志愿者行动团”的卢泰之、罡中平、闫才源等陪同下,首先来到修武县五里源乡西水寨村考察该村的4棵古树。
在村民刘翠萍家院中,紧邻北屋的一株高大国槐吸引了专家们的目光。董云岚、崔晟等登到屋顶查看国槐的长势后说,这棵国槐树龄应该在300年以上,目前枝繁叶茂,保护良好。
村民范玉龙家门口也有一颗大国槐,范玉龙89岁的爷爷范远秀说,这棵树是明洪武年间,他们先辈从山西大槐树迁移到这里时种下的。
董云岚仔细查看了这颗国槐,断定这棵国槐应该有600年以上的树龄。崔晟激动地说,“古树名木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文化的象征,能产生树木寿星的地方,基本上也是一个适合人类居住、能产生人类寿星的地方。古树还是一个土生土长、从不迁徙、饱经沧桑的老人,阅尽人间春色后有着满腹的故事和寓言。范远秀老人的讲述和古老的国槐,再次印证了明朝大规模移民的历史。”
在卢泰之的引领下,大家又来到白庄村东北角卢氏祖坟,看到那棵高大的枸树时,专家都吃了一惊。董云岚说,这棵枸树的胸径有50多公分,树冠面积100多平方米,树龄应该在200年以上。这是他在河南见到的最大的枸树,可以命名为“河南枸树王”。
古树遭遇生存危机 加强保护刻不容缓
专家们在为我市丰富的古树名木和水资源惊叹的同时,又对这些资源的现状感到忧虑。
西水寨村四棵古老的国槐中,两颗国槐长势还较好,但是有一棵濒临死亡,一棵已经死亡。
被董云岚誉为“河南枸树王”的也有一些枯枝,树皮内有空心。
在分析这些堪忧现状的原因时,董云岚说,“古树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保护不力,体现在责任人和单位对古树生长状况、长势的诊断缺乏权威技术手段的支持,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还没有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他将把考察的情况向省、市林业部门反映,希望将这些古树尽快列入保护范围。
我市常以水资源丰富为自豪,境内河流、泉水众多。但是,董云岚在考察中却发现,部分河流的水质令人担忧。他们在马村白庄村翠苑北区东边的山门河河道考察时发现,有两家没有厂名的无菌纱布漂洗厂正在排放污水,这些黄色污水的味道非常刺鼻。为此,他们建议环保部门关注。
我市正在落实各项保护措施
昨日,记者向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反映了“自然之友”河南小组专家在我市的考察情况。该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古树保护是他们办公室的一项重要工作。前几年,我市对全市的古树进行了普查。经专家审查后确定,我市挂牌建档的现存古树名木有513棵,其中国家一级古树114棵,国家二级古树119棵,另有280株属于国家三级古树。但是,近两年,不断有群众和媒体反映还有一些古树没有列入挂牌保护范围。
为了加强对我市古树资源的了解和保护,去年年底,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要求各县市区对全市的古树名木进行了再次普查,全市又普查出了超过100年树龄的树木500棵,其中就包括西水寨村的几棵国槐。他们近期正在组织专家进行审查,通过审查后将对列入保护的古树进行挂牌保护。
另外, 记者也向马村区环保局的工作人员反映了“自然之友”河南小组在山门河查访的情况,该局工作人员表示将派人员前往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