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陟县大封镇驾部村原家大庙,始建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至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了,虽经历漫长的历史洗礼,依然保持着原有的风貌。八年抗战,武陟县城沦陷时,当时的县政府曾迁至原家大庙办公二年之久,成为当时武陟的抗日指挥中心。2004年,原氏族人共同努力,集巨资对家庙进行维修。
原家大庙,位于武陟县大封镇驾部村新街正中段,坐北向南,在武陟县城西南向,距县城二十公里。北望太行,南邻黄河,与新洛公路毗邻,交通便利,环境优雅。
原家大庙本是原氏第九世孙原 溪的家宅,始建于乾隆十四年,传至十三世孙原贵临,其妻将此宅房捐给原氏族下做家庙。时任族长的原泰柏,率领族人在民国二十一年将原家大庙的大殿、廊房、东厢房养正楼通加修茸,损者复其原,旧者修其新,越年工竣。并在原家大庙正门高悬匾额,景象气派、祥和、神圣!
原家大庙现存有大殿,厢房养正楼,街屋廊房,东跨门。家庙占地面积207.96平方米。 大殿正房为方三丈式建筑,三进、拱斗叠檐式,前面雕花木阁扇墙体。阁扇上方刻雕有花、鸟、鱼、虫、八卦等图案,东西檐下通长卧方板,厚约五寸,上面八个莲花,雕斗架起檐檩,斗粗明柱上挂名家所书瓦垅匾一对:“渊轵原徙晋怀子孙盛衍承先泽,奉祖宗酬功德春秋爼豆启后昆”。整个大殿威严庄重,一片圣洁之像。房顶灰瓦,五脊六兽。大殿东西长8.35米,宽8.35米,面积84平方米。
东厢房养正楼三间,门上有无名氏书家所书“养正楼”刻石,字体苍劲挺拔。屋内掤木楼。“养正楼”者,意在激励原氏子孙,培养正气,忠孝厚道。厢房南北长9.3米,宽4.8米,建筑面积44.64平方米。
南屋廊房带东跨门四间,前檐名柱、叠檐、卧方,正间为走廊通大门,走廊东西各一间,房宽7米。
大门上方“原家庙”大匾高悬,下面门碓极为精巧,与两尊石狮连体。石狮雕刻艺术精湛,西边母狮形象更妙,怀抱一小狮,后背一小狮。可惜这样的艺术珍品在文革中惨遭破坏,残缺不堪。临街墙体上,镶装有花色砖雕图案,雕刻内容是二十四孝图。东跨门门額高悬抗美援朝英雄原路的立功牌匾。上写:“捍卫祖国”。厢房、街房为土木砖瓦结构,五脊六兽。南廊房带东跨门,东西共长30.90米,宽7米。建筑面积84平方米。
因原家大庙年代久远,遭日本人洗劫、文化大革命破坏,文物损失严重。现原家大庙所存文物有:1、清朝三代帝王师李棠階撰文并书丹的《原道明先生传》刻石。 2、李棠階为原文会之子原隨凤所撰文并书丹的《邑庠生原公翔千墓志铭》刻石。(残)3、道光年间画师尧封为原文会绘的画像刻石。(残)4、知县任莲叔是乙酉科举人(道光五年)。原家大庙现存有其道光二十七年所撰写并书丹的《原道明先生懿行录》石碑一幢。背面碑阴为捐资榜。5、嘉庆十八年,武陟县永一里十几个村为表彰、感谢原文会在沁河涨水时救人、救灾的功德所悬的牌匾曰:“德被里党”。6、一九五一年武陟县政府为表彰抗美援朝英雄原 路,在原家庙悬的原路立功牌匾曰:“捍卫祖国”。7、清代福禄寿缕空雕花一个。8、原家大庙现存从清光绪十三年至今历代原氏家谱七套,记载了驾部原氏从前明至今的迁徙,沿革,人物传承的全部,原氏家庙祖宗谪系后人有武陟的驾部,东唐郭,司马岗、周家庄、南湖及通许县、杞县等地的原氏家族,人口约四千余人。(明代与清代前期所续家谱几套在文革中失落) 驾部原氏家族历史名人有:原文会,字道明,号柏亭,生于乾隆十一年九月二十八日(1746)。卒于道光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822),享年76岁,一辈子为老百姓修桥补路,助困济贫,行医治病,筑提防洪,办了很多好事善事,乡里群众者尊称其为大善人。一生乐善好施,修桥补路至老不倦,对乡邻所借钱粮,概不讨要,且当众把多年的债劵凭证全部焚烧。嘉庆十八年,乡里为其送匾曰:“德被里党”,武陟知县栗毓美为其送匾曰:“望重乡评”,受其救助的乡民不少户将其绘像悬挂于堂前以报恩泽。死后乡里又为其建立专祠以作纪念(此祠在驾部村王十字路南,文革中拆除)。三朝帝王师李棠階亲笔为其撰写墓志和传文。道光二十六年时任怀庆知府汪喜荀又亲为原公祠堂作记,挽对联曰:"功绩人间传远泽,德被闾里称乡贤"。公文彩横溢,邑庠生。著有柏亭集遗一卷,训子语一卷。
原隨凤,字翔千,原文会长子,生于嘉庆九年,卒于道光二十九年,寿45岁,文彩横溢,与李棠階为友,在河溯书院执教多年,有教育家之称,著作有《自省録二卷》、《语录二卷》、《福善祸淫图》、《癸卯水灾记》、《医杂说续》、《诗集》等书。诰赠奉直大夫、五品,死后李棠階亲笔为其撰写墓誌。
原百丙,字條安(生卒不祥)嘉庆年间贡生.嘉庆年间曾任延津县教喻。
原安东,字定远,号静域,生于嘉庆九年二月十三日,卒于光绪十年二月十日,享寿八十一岁。甲午科武举,縂河右营千总,督標督辕巡捕署。济宁金乡二次副堂。山东章邱县正堂,因军功,钦加五品花翎,署济宁知州兼中军守备。邑候高公以一乡之望匾额表其闾。
原思聪,字敬听,号谋夫,民国年间曾任郏县县长,河南省民政厅第一科科长,国大代表,49年隨蒋入台,干何不详,后入居美国洛杉机,卒于美,寿九十余,其长子原经文居台北大直街。次子原讳武,留美博士,现洛杉机居住。
附:李棠階书原道明先生传刻石原文:
先生讳文会,字道明,世居武陟驾部村,父太学生聚川,公生子四,先生其三也,后因世父太学生百川公无子,遂嗣焉,先生少有文名,弱冠補博士弟子。员以嗣父母春秋高,左右就养,弃举子业蒙。
圣府栋选齎奏厅,性友爱昆弟之间,怡二如也,生平不尚奢靡,衣食悉从约,而于冠昏等事,心衷诸礼所着冠礼,简便皆可,遵行周窮,邱匮出于天性,创桥修路,至老不倦,嘉庆已卯,沁决原村,先生偕长兄德充公僱舟载粮,全活甚众。大司马镇王贞女者,从容殉义。先生以为有古烈风,从倡仪请旌建坊,立祠,出千金助之。无各色邑,当沁冲,先生经理堤工,费省而工坚,姚亮辅中丞巡视沁堤特奖之,至今里父老犹诵其德不衰,先生五十余岁无子,晚举丈夫,子三,年近八旬,耳目精明,其训子语往往可传于世云。论曰,予家居与先生子隨凤等游,皆恂二,有儒者风,及读先生事状,知其教有自矣,教友之積,隨感而流,厚德所推,远近称惡,观先生诸子皆读书有至,行天之报。施善人,岂或爽耶。
同郡后学李棠階撰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