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任艳婷
慕名走进孟州市大定办事处庙底村,正逢该村集会,沿路堆集的古香古色的屋脊制品给这个古老的村庄平添了许多神秘,很难想象这小小的屋脊制品竟然能远销越南、日本。
“兽头本是一团泥,做尽辛勤人不知,如今抬在青云里,忘却当初窑内时。”吕蒙正的这首题鸱吻诗把一团泥坯,脱却胎范、入窑烧制,而后抬入青云的蹲兽的过程写得明明白白。而作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乡村的庙底村,烧制屋脊制品已有千余年,村东南的后窑街就是因为当时窑体多、规模大而得名。
见到孟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屋脊制品项目传承人史光明时,他正在联系客户,尽管一副朴实憨厚模样,但言谈之中无不流露出活络和精明。“从小就爱玩泥巴,祖辈干的就是这个,也就很自然地接手了这一工艺,这活儿可是个细致活儿,基本上靠手工,和泥、制模、成型、晾干、分开、上窑缺一不可,还有描纹、拨风等诸多子工序也都要认真仔细。”57岁的史光明说话开门见山,爽快干脆。
起初,史光明和村里人一样,满足于制作传统的青砖、板瓦、沟沿等简单产品。但是随着民间建房和古建筑修复的兴起,屋脊制品越来越走俏,面对客户来单而苦于品种太少无法供给的尴尬,史光明下定决心创新品种。他自费到全国各大景区参观学习古建筑屋脊的风格式样,拍成照片潜心研究,逐渐研制成了飞吻系列、龙、狮子、挑角、兽头、走兽、亭上玉顶、火珠、莲花宝顶、吉星楼等产品,并且亮相于拉萨布达拉宫、山西乔家大院、延安、兰州和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少林寺、云台山等景区。
烧制屋脊不仅要继承传统特色,还要适应时代要求,适销对路。去年3月,浙江省一客户前来订货,面对迥然不同的南派建筑风格式样,史光明和他的同伴三下江南,看样品,绘图纸,改模具,精心烧制,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订单,使本来就挑剔的客商忍不住啧啧称赞,主动要求建立长期供货关系。就这样,慕名而来的客户越来越多,而去年一笔90万件大订单使他们忙活了大半年,顺利地销往了越南。
“目前,村里从事屋脊制品的业主有12家,技术人员10余人,作业面积8000余平方米,村里及周边村在这里打工的有300人,人均月收入1600元。”村干部史永杰这样介绍该村屋脊产业的现状。
“下一步我们要继续革新工艺品种,实现网上销售,扩大规模,壮大产业,打造特色品牌。”如何使屋脊制品这一古老的技艺焕发光彩,永葆生命力,是史光明和他的同行孜孜以求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