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国家级的奖牌,对一座城市来说,是来之不易的。而在山阳区,连续5年将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这5块沉甸甸的金字招牌收入囊中,在全国实属罕见。
作为一个内陆城市的中心城区,全民健身活动缘何在此开展的蓬蓬勃勃、经久不衰?全民健身、构建和谐的理念缘何在此深入人心、生根开花?
“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有利于锻炼全区人民的身体和意志,增强发展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山阳区委副书记、区长王玲一语中的。
山阳区对全民健身活动历来高度重视,区委、区政府每年年初都要专门听取区文体部门专题汇报,认真研究确定山阳区全民健身活动的计划和方案,并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全民健身事业。
体育场地、设施是全民健身活动的载体。山阳区积极整合社会力量,积极引导社区、农村、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投资兴建活动场所。目前该辖区多家社区、企事业单位先后建成塑胶篮球场、室内乒乓球馆、羽毛球馆等20余处,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了大型室内健身俱乐部4处,在农村和社区完成健身工程50余处,在市东方红广场、市体育馆、雕塑公园等室外活动场地规范了280个健身点,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群众就近参与健身活动的需求,有力地推动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为使全民健身活动常流水、不断线,该区还投资5万元在市龙源湖公园、缝山公园规划开辟了两处户外健身基地,每月开展至少一次专题群众性健身活动,把“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快乐一辈子”的健身理念传播到了每一个角落。
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健身进万家、幸福你我他”、“健康是第一财富、健身是第一需求”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父带子、母带女、夫妻同练的健身故事也在该区屡见不鲜。在该区焦东街道六号院社区76岁的张安福、43岁的张东明、13岁的张睿三代人都练太极拳。自从开始打太极拳以后,身体一直未得病的张安福自豪地说:“学太极拳现在可是俺爷仨共同的财富。”
据了解,目前,该区群众自发组织成立的各类俱乐部、协会等有300多个,定期参与体育锻炼的群众达17万人(次),占全区人口的一半。
如今,漫步在山阳辖区的各个角落,无论是晨曦微露的早晨,还是华灯初上的夜晚,街头上、广场中、游园内;扭秧歌、打太极、抖空竹……一股全民健身的热潮扑面而来,那一个个挥汗如雨的身影,已成为该辖区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