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婧
山阳区光亚街道光亚社区有个夫妻烧饼铺很出名,每到下午下班时分,前来买烧饼的人就会在这里排起长队,等待烧饼出炉。
4月11日傍晚,记者慕名找到这家烧饼铺,只见五六平方米大小的烧饼铺内,夫妻俩正在忙着。
这个烧饼铺咋这么有“人气”?
“味道好!”
“不光是味道好,主要是老赵人实在。”
“这的烧饼又大又便宜。”
记者一句问话,引出一片回答声。夫妻俩忙着手中的活,朴实地笑着。
丈夫赵根明,今年42岁,济源市王屋山人。在他旁边擀面做烧饼的是老赵的妻子侯小连,患有精神病,精神状态时好时坏,平日里很依赖赵根明。
1998年,老赵夫妇带着刚满1岁的儿子来到焦作,在光亚社区支起了这个烧饼摊,如今已有14个年头了。14年间,社区居民搬来搬走换了许多,周边商铺老板也换了又换,而他的烧饼铺却一直经营得很好,越来越有知名度,远近很多人都过来买烧饼,老赵每天能用掉50公斤面粉。
“这么好的生意,赚了不少钱吧!”
“一个月能挣800多元,就顾个生活。”赵根明面有难色地说。
“别家的烧饼1元钱俩,他家的烧饼1元钱仨,利薄。”经常在这里买烧饼的居民刘影补充说。
“为啥卖这么便宜?”
“社区不把俺当外地人看,关心俺一家的生活。在俺心里,焦作就是俺的家,社区就是俺的家啊。俺也为社区做不了啥,烧饼卖得便宜些,俺心里踏实。”赵根明说。
家的感觉温暖着赵根明一家人。孩子上学,是社区出面解决的;生活有困难,是社区关心照顾的。去年,社区计生专干薛爱玲在对社区流动人口进行入户调查的时候,了解到赵根明十几年一直守着患病的妻子,独自把孩子拉扯大,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第二天就把他的情况反应到了街道,通过山阳区建立的“独生子女帮帮网”为赵根明一家争取到了1000元的计划生育公益救助金。
有爱的地方就是家。赵根明一家把焦作当成自己的家,在社区大家庭的关爱下,用自己的双手经营着自己的小家,用自己的真心奉献给这个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