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凯
据《焦作日报》报道,随着家用轿车不断进入普通居民家庭,截至去年年底,我市每百个居民家庭拥有汽车15辆,同比增加4辆,相应带动城镇居民家庭交通工具人均服务性支出116.4元,是上一年同期的4.4倍。
去年12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汽车社会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预测至今年第一季度,我国每百户居民汽车拥有量将达到20辆,在家庭汽车拥有比例上迈入汽车社会的门槛。按照国际标准,当一个国家和地区每百户居民汽车拥有量在20辆以上时,就表示已经进入了汽车社会。数据显示,北京、广州、西安、成都、深圳、沈阳、南京、苏州等大中城市2010年已提前进入了汽车社会。
如果按照上述标准,我市距离汽车社会还有一定距离。但是,按照目前汽车消费的增长速度,相信百户居民汽车拥有量突破20辆的日子不会离得太远。
进入汽车社会,相信大部分人会感到欣喜,这说明社会正变得日益富足,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和改善。汽车社会能给人们带来的好处,有一些是能够预见的,比如汽车消费更加普及、交通路网更加发达、居民出行更加方便、汽车生活更加丰富。不过,一些问题也可能同时呈现,比如能源消耗不断增长、人居环境面临挑战、城市车流更加密集、交通管理难度加大。
对于一个成熟的汽车社会来说,除了百户居民汽车拥有量等硬性数字标准外,道路通行环境、驾驶文明程度、汽车品牌积淀等诸多软性层面更需重视,因为它们更加关乎汽车使用者的实际感受。
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来看,汽车社会的来临,带给人们的并非只是喜悦。人们买车是为了出行方便,但却常因拥堵而遭遇不便,这一悖论在诸多大城市不断上演,并且有不断向二、三线城市蔓延的趋势。
不仅如此,随着机动车及驾驶人的快速增长,交通参与者的文明交通素质也越发显得参差不齐,不仅酒后驾驶、超速行驶、疲劳驾驶等严重违法行为屡禁不绝,连会车变换近光灯这种举手之劳也远未达成共识,社会整体的文明驾驶氛围仍有待加强。
在打造品牌方面,虽然自主品牌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依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短板,在与合资、进口品牌的竞争中显得底气不足,能够与国外大品牌全面抗衡的“中国造”仍然没有出现。
从数据上来看,我们距离汽车社会也许只有一步之遥;但从诸多软性环境来看,我们距离成熟的汽车社会还有不小的差距。期待这种差距能较快得到弥补,让汽车更好地服务于人,让名副其实的汽车社会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