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财税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阳光分配 分权制衡 绩效导向 兴利除弊
解放区地税局加强印花税征管
强化风险管理
图片新闻
市地税直属分局“四零”服务提升满意度
解放区国税局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
图片新闻
送税法进校园
马村区国税局出口货物免抵退税增长迅猛
住宿餐饮业税收增长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2年4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阳光分配 分权制衡 绩效导向 兴利除弊
——地方财政管理机制创新的焦作实践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前期回顾】3月28日、4月5日本报5版先后刊发“一、引言”、“二、焦作财政管理机制改革的动因和历程回顾”。4月12日本报5版刊发“三、焦作财政管理机制创新的主要内容与成效”的改革内容:1.以会计委派为基础,编织财政资金安全网。 2.以四权分离为主线,建立财政制衡新机制。3.以复式预算为核心,实现预算管理科学化。4.以预算公开为载体,打造阳光政府新形象。5.以绩效管理为导向,提高财政管理精细化水平。6.以公众参与为依托,探索民主理财新形式。

  1.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焦作市财政改革的初衷是解决政策调整、经济转型带来的财政困难。10余年来,通过规范预算单位的财务行为、削弱部门领导的自有裁量权等改革,焦作财政加强了对公共资金的控制权,使原来分散于各单位的闲置资金集中到财政手中,并通过财政透明度改革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使有限的资金用在了公众更为需要的地方,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1998年以来,一系列改革措施让焦作财政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GDP和一般预算财政收支总规模从1999年的211亿元、8.7亿元、13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469.4亿元、74.5亿元、144.9亿元,人均财政收支水平位居河南省前列。“十一五”时期,焦作市一般预算收入250.76亿元,年均增长6.37%;一般预算支出438.26亿元,年均增长7.38%,人均财政收支水平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农业、教育、科技、社保、卫生支出分别累计达到36.67亿元、79.38亿元、8.92亿元、53.42亿元、30.85亿元,年均增长分别达到22.73%、17.55%、26.01%、8.11%、32.13%。“十项民生工程”资金投入达28.51亿元,一大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上学、就业、看病、出行等幸福的实事得到落实。

  2.确保了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

  全口径预算管理及公开透明的管理制度为焦作财政资金编织了一张“安全网”。在作为部门预算“前哨战”的会计委派制度改革中,仅2000年就清查沉淀资金2亿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2001年以来,政府非税收入保持稳步增长,2008年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资金达3.6亿元,成为地方财力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以来,政府会计机构以制度规范、程序制约和独立监督为基础支撑,规范运作,共纠正预算单位违规行为5097笔,金额3925.6万元。2009年至2010年,在全市开展的专项治理“小金库”行动中,检查单位1934户,纳入财政规范管理资金9900万元,自查面达100%,有效维护了财经纪律。新的资金监管办法的推行,将财政监督的关口前移,实行多化解制约和程序式运转,从制度和机制上构筑了一张资金“安全网”,真正实现了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评价四分离,规范了财政、财务、会计行为,为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障。

  3.提高了财政的公共服务能力

  财政改革说到底是利益格局的调整,其中最大的受益者应该是老百姓。改革使市级财政可支配财力增长了15%~20%,政府的可支配财力增加了,提高了财政的公共服务能力,从而更有能力加大对公共设施和社会保障的投入,老百姓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如,焦作的公园已全部免费开放,市民也可享受到更高水平的医疗保障服务,焦作10多年的民生投入相当于前50年的总和。此外,制度化的财政预算保障了资金节约。2003年以来,政府采购规模连续8年全省第一,平均节支率达到12%。2008年,在全省率先试点推行公共卫生社区服务卡;在全省率先建立评审机构,平均审减率达到15%,近3年全市评审、复审项目分别达到了1580项、401项,资金总量76.5亿元、10.67亿元,节约财政资金13.43亿元、258.1亿元。2010年,全市公款出国(境)团组、人数分别比上年压缩24.2%、12.6%,公款出国(境)、车辆购置与运行、公务接待等各项主要公务费用支出分别比上年下降23.2%、5.3%和13.3%。

  4.提升了政府为民服务的公众形象

  预算透明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政府与公众沟通的过程。政府通过倾听公众的需求,了解公众最关心的事情。公众知晓政府的想法和安排,从而更加理解和支持政府的各项措施。“阳光财政”不仅保证了公众的知情权,而且引入了公众对政府财政的监督。公共服务大厅的设立,网上社情民意受理、转办、督办、反馈机制的建立,社会听证、参与式预算等公共财政改革的实践,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个话语空间和表达平台,建立起了政府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并积极回应的互动机制,提升了政府为民服务的公众形象。焦作市在实行会计委派制、村财乡监等改革后,由于政府财务及时向公众公开,大大减少了农村居民因经济问题而上访的数量。综合预算、复式预算让政府账本更清楚,国库、会计委派管理让预算触角更灵敏,绩效预算、参与式预算让项目效果更明白,人大议案、政协提案办理满意率基本达到100%。目前,在焦作市委、市政府每年“十件实事”评选中,有近万名网民参加投票。通过广泛征求民意,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政府财政全力保障民生项目,赢得了经济、社会、生态多重效应,普通群众参与政府预算决策的氛围开始形成,表达诉求的渠道初步建立,公共预算引领民主进程的作用已经崭露头角。

  5.建立了防范腐败的长效机制

  腐败,是当今中国最重大的难题之一。2011年7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反腐败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脱离群众是“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全国两会上强调,当前最大的危险在于腐败。焦作市持续运作的公共财政改革创新把预防腐败的关口前移,并有了实质性控制措施,有效遏制了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对财政资金随意使用的现象,从源头上铲除了腐败的前提条件,减少了经济领域犯罪,建立了防范腐败的长效机制。据焦作市纪委和检察机关统计,1999年以来,全市领导干部经济犯罪立案总数、涉案金额均大幅下降,从1997年的8起580.5万元降到2010年的2起13万元,市直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几乎没有发生领导经济犯罪。(四)

  7.以财经沙盘为平台,提升财政管理信息化

  2007年6月,焦作市财政局根据军事沙盘“原景浓缩、原景再现”原理,结合财政改革发展实际,自主研制开发了一套全新的财政综合管理与决策支持信息系统——财经沙盘,初步实现了财政工作数据图形化、管理可视化、决策平台化。

  建立领导决策支持平台。财经沙盘数据报表栏目提供宏观经济、财政收支、预算单位、企业信息、国有资产、社会民生保障、财经年鉴、公共资源等实时数据;分析挖掘栏目提供综合分析、工业、GDP及综合指标、财政税务、物价投资贸易、城镇农村、金融、人口、企业、社会保障等统计数据,协助领导深入系统全面地观察区域经济动态,把握规律,发现问题,制定决策。

  建立部门管理应用平台。公文管理栏目刊登财政部,省委、省政府,省财政厅,市委、市政府,市财政局各类文件和信息简报等内容,方便干部职工学习,及时把握上级政策,学习先进经验,调整工作目标,提高工作质量。在重点督办栏目,将各类督办事项分门别类进行排列,利用进度条、红黄绿三色灯直观显示进度情况,方便干部职工明确工作目标,提高工作效率。

  建立公众服务支撑平台。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开财政政务、业务信息,公开预算分配、预算执行、单位财务、单位资产、工资等相关信息,接受群众咨询、投诉、提意见、提建议,并在线互动,切实做到察民情、解民意、办民事、得民心。

  8.以协同工作为保障,健全财政管理新模式

  2008年3月,焦作从财政改革发展实际出发,进一步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在内部实行“大办制”工作机制,通过优化组织结构,整合相关职能,努力做到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管理绩效。

  “大办制”是指围绕财政发展战略任务和阶段性工作重点,按照科学统一、提高绩效的原则,成立了行政管理决策委员会、债务与融资管理委员会、“四资”运作管理委员会、财政预算编制委员会、财政预算执行委员会、财政预算监督委员会、财政绩效评价委员会、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财政会计学术工作委员会等10多个议事决策机构,相关班子成员和科室、二级机构负责人任委员会主任及成员,整合业务职能,优化人员配置,实行外圆内方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之后,又根据中心工作和实际需要,修订重组为17个相应“大办制”机构。

  外圆是指客观适应上级业务对口和地方职能部门等外部大环境的条件制约,对外原领导分工和科(室)长职务(责)基本保持不变,但工作重心转移到研究政策吃透上情、最大限度地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上来,并协助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做好相关工作。

  内方是主动服从“大办制”工作创新机制,对内按照新的组织结构、职能整合和人员配备落实到位,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调查研究吃透下情,更好地服务全市中心工作和社会公众,最大限度地推进财政绩效管理上来,在科学发展中提高工作效能和理财水平。

  焦作市创新管理机制产生良好协同效应,广大干部职工真正把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分权制衡管理体制和“大办制”工作机制上来,继承和发扬焦作财政人在实践中形成的“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大事、干成事、不坏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顺利实现了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创新与跨越。

  (二)改革成效

  自1998年以治理会计信息失真、解决财政收支困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突破口以来,焦作公共财政改革历经13年的发展,正在由基层实践转化到制度层面,不断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等综合领域,形成了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改革与发展的协调共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政治民主和人民幸福浑然一体的良好局面,可谓是成效斐然,已经远远超出了狭义的财政管理范畴和焦作地方发展的区域概念。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