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去年以来,武陟县把治理环境、做亮城市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坚持规划先行、建设并重,全面提升城乡环境建设水平,以此促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目前,该县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高点定位科学编制规划。规划是龙头、是基础,只有科学合理地规划,才能保证健康有序发展。为此,该县一次性投入资金2000万元,聘请国内一流的专业机构,对全县城乡发展整体进行规划,提出了“一个中心、一个组团、十个新市镇、若干农村新型社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构想。即以县城为中心、以詹店新区为组团、在城区外10个乡镇建设新市镇和将全县农村合并成若干个新型社区。具体讲,就是抓好“六区四路”建设,“六区”即把老城区建设成舒适宜居之城、把集聚区建设成新型工业之城、把木栾新区建设成现代生态之城、把詹店新区建设成开放活力之城、把黄河文化游览区建设成魅力文化之城和把陶封工业区建设成创新创业之城。“四路”即建设中心城区到詹店新区的快速通道;建设绕城环路,彻底解决大型货车穿城而过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建设塔南路延伸线带动西部乡镇发展;改造提升新孟路和詹泗路,形成连接“六区”的黄金通道。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城市发展详规、木栾新区和詹店新区城市设计、黄河文化游览区和妙乐寺景区规划,为城乡建设、环境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真抓实干夯实基础设施。在完成规划的基础上,该县依次启动“六区”建设。老城区着重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今年主要实施“1357”工程,投资19亿元开工建设16个城建重点项目,包括一个广场、三个入城口、五个公园、七条道路等,需征迁居民住宅152户、企业商户331户,总征迁面积28万平方米。在征迁过程中,该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坚持每周带队观摩评比,随时研究解决问题;每个牵头的县级领导,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直接到现场协调,亲自到一线督导,相互配合,合力攻坚,仅用5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25万平方米的房屋拆迁,占总任务的90%,未发生一起因拆迁引发的群众上访,实现了平稳拆迁、和谐拆迁。在大力改造老城区的同时,其他五个区的建设也同步推进。木栾新区规划面积13.5平方公里,包括“一心两轴八大功能区”。今年重点推进“1131”工程,即全面搬迁小岩村、建设体育馆、“两横一纵”三条主干道和文化艺术中心。产业集聚区将加快“两纵一横”道路建设,进一步增强承载功能,搬迁5个村庄,建设新型社区。詹店新区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围绕建设新型工业区、商贸物流区、生态宜居区和特色农业区,加快实施“211”工程,建设“三纵三横”道路,改造人民胜利渠,升级詹泗路,迅速搭建起新区的整体框架。黄河文化游览区以嘉应观景区为依托,重点实施“一路、一门、一荷塘和旅游服务区”建设,努力打造AAAAA级景区。陶封工业区依托西滑封村“二次创业”,整合周边村庄,建设新市镇,打造西部工业发展平台。
克难攻坚确保整治实效。该县以创建国家园林县城为契机,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先后组织开展了陈旧垃圾清理、交通秩序治理等专项行动,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工作开展,而且有效锤炼了干部作风。一是多样化宣传。该县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所有乡镇和部门参与的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指挥部,召开了由县五大班子领导、各乡镇、县直各单位和365个行政村班子成员参加的城乡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动员大会,出台了活动实施方案、考核奖惩办法和考评标准,并通过电视、报纸、标语和主题活动等形式,造足造浓氛围,充分调动全县上下投身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形成了人人支持、全民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的良好格局。二是网格化管理。该县将14个乡镇、16条城区干道、17个城中村分包到所有县级领导,将105个责任路段分包到县直单位,明确单位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各乡镇实行班子成员包片、机关干部包村和村组干部包路段责任制,将任务明确到人,落实到岗,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管理格局。三是立体化推进。该县县委常委会每周听取一次五大班子领导包乡镇、包村街和包路段环境卫生整治情况汇报;县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指挥部每半月对各乡镇的整治情况开展一次专项督导检查;五大班子领导每月对环境卫生整治情况进行一次评比排名;县主要领导每次下乡必看环境卫生整治情况,并随机抽取村庄,现场指出问题,限时进行整改,确保整治工作顺利推进。四是专业化督导。该县抽调30名青年后备干部,专门组建了1个综合督导组和9个督导小组,全面督导各乡镇和部门环境整治情况。督导组坚持每周一次例会,明确阶段督导重点,协调解决整治难点,并将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划分为垃圾清理、树木涂白、墙体粉刷、“十乱”清除、卷闸门油漆、门头牌匾更换和门前“五包”落实7项内容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责成责任单位和乡镇限期解决。同时,督导组建立了“日督察、周通报、月评比、总考评”机制,定期将督察结果在新闻媒体上以评比栏、鞭策榜、曝光台的形式进行通报。通过全方位、立体式的督导检查,该县查出了部门抓落实的压力,查出了乡镇抓整治的动力,保障了全县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有效开展。
着眼长远,健全长效机制。巩固集中整治成果,关键要有长效机制。在工作中,该县探索并推行了“三个一”工作模式,即一个标准管全县、一把扫帚扫全城和一套机制保长远,实现了环境卫生治理由点到面、由突击向常态的转变。
一个标准管全县,就是按照“净化、美化、规范化”的要求,高起点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城区范围内,要求做到垃圾日产日清、主干道一日三扫,全天保洁;墙体、树木、线杆、卷闸门统一色调、统一高度、统一刷新;商店门头牌匾统一高度、统一风格,主干道无店外经营、无流动经营、无占道经营;农村及沿线公路两侧树木统一涂白、墙体统一美化、陈旧垃圾彻底清除、“十乱”现象及时整治,村容村貌干净整洁。
一把扫帚扫全城,就是在县城原有环卫队伍的基础上,投资300万元,新增保洁人员360名,将县城规划范围内的16条主干道和136条背街小巷以及城中村,全部纳入城区保洁体系,由城管局统一管理、统一打扫,彻底解决了城区环境卫生职责不清、管理不明的问题,消除了清扫盲区,实现了城区环卫工作全覆盖。
一套机制保长远,就是采取“县乡补一点、群众筹一点”的办法,多方筹措治理经费,确保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工作投入有保证、人员有保证和设施有保证,实现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常态化、规范化和持续化。该县从环境卫生整治之初,就选择了一批基础条件不同的村进行扶持培养,初步形成了几种类型的管理模式,如三阳乡小刘村的“乡补村筹、集体包干”模式;谢旗营镇薛小段村的“民筹村补、公开发包”模式;乔庙乡关王庙村的“集体补贴、群众动手”模式;县产业集聚区荆辛庄村的“区村分担、农户评先、保洁员绩效考评”模式等。该县本着县、乡镇、村共同承担的原则,以2∶2∶1的比例筹措经费,县财政每年拿出390万元,乡镇一级每年拿出390万元,各村街筹资195万元,每250人配备1名保洁员,每人每月300元;制定了环境卫生治理百分制评分标准,每月县、乡镇、村逐级考评,达到标准的足额拨付经费;达不到标准的,按照评分结果扣减相应比例的经费,年终总评,对表现突出的予以嘉奖。该县通过经费的绩效使用,充分调动了乡村环境卫生治理的积极性,保证了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工作持续、有效开展。
(冯振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