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焦作新闻/综合/社情民意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图片新闻
最后的乡村剃头匠
为黎明脚步五岁生日干杯
QQ群聊出和谐风
新华保险“河南十年庆”文艺会演在焦举行
全市应急管理培训班开班
孟州市烟草专卖局优质服务让群众满意
中站区在进山路口设立矿产品检查站
党员干部下基层接地气连民心
讲解员大赛展风采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4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后的乡村剃头匠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乡村剃头匠吴长武、张法恩、张传家、王清温(自左至右)的合影照。 杨 帆 摄

  本报记者 杨 帆

  4月17日一大早,剃头匠张传家像往常一样,骑着电动三轮车,来到距家10公里的沁阳市柏香镇赶集,他支起那把用了几十年的木制折叠椅,摆好剃刀、推剪等理发工具,烧好一铁锅开水,静心地等待着那些老顾客的光临。

  张传家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从苏北逃荒出来,落户到沁阳市王曲乡西王占村的。他19岁成为剃头匠, 51年来,他先是担着剃头挑子,后来骑着自行车、电动车,跑遍了当地的大小集市、庙会,走遍了大小村庄,是远近闻名的“乡村剃头匠”,按现在的话说,张传家身边曾经有过许多的“粉丝”,他们只看好老张的手艺,他们的头也只让老张一个人剃。

  尽管成年累月地穿梭在乡村集市之间,张传家一辈子也没能寻上个老伴。由于他是只身逃荒流落到沁阳的,尽管他剃头手艺精湛,尽管街坊邻居对他都很好,但是辛苦一天他也仅能挣上个糊口的钱,没有哪个父母愿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这个没房没地、没依没靠的外来户。就这样拖了一辈子,张传家至今仍是孑然一身。

  与张传家一起在柏香镇集市上摆摊的剃头匠还有吴长武、张法恩、王清温三人,他们当中年龄最小的是张法恩,今年整60岁,吴长武与王清温两人同岁,都是63岁。他们和当地其他农民一样,都是种田好手,但他们还有一门熟练的剃头手艺,剃光头、推平头、刮胡、修面的功夫样样都十分娴熟,他们可以在农闲时赶集摆摊挣些活路钱。现在,剃一个头再加刮个脸只收三四元钱,尽管一天下来只有三四十元钱的进项,但他们心里总是美滋滋的。

  “乡村剃头匠”在我国广大农村已有几百年的光景,他们挑着剃头挑子,走村串乡为农村人提供便捷的理发服务。曾几何时,在有集市的早晨,爷爷牵着孙子,爸爸拉着儿子,赶到剃头匠那儿剃头、理发,那种一个个人排着队等着剃头的红火场面让“乡村剃头匠”何等的自豪。改革开放后,各式的理发店、美发馆出现在集市、村庄,接受过教育的农村后生不愿再像他们的父辈那样在集市、马路边随便剃头,也由于许多人觉得这种理发方式不够卫生,昔日的剃头匠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今年70岁的张传家告诉记者,剃头既是技巧活也是体力活,要求眼明手稳刀快,稍有不慎剃刀就会划伤顾客。他说,年轻时曾经一天剃过60多个头也不感觉累。现在已明显感到有些体力不支,剃一两个头就得休息一会。张传家说,他们是沁阳最后一代剃头匠了,他们这代人一旦谢世,靠剃头营生的“乡村剃头匠”这个行当就将彻底消失。

  ←剃头匠张传家在为顾客剃头。

  杨 帆 摄

  

  →剃头匠张传家在为顾客刮胡子。

  杨 帆 摄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