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一些高校的“热门课”,很受学生喜欢,很多学生抢着选修。其实这些所谓的热门课,实际是“酱油课”,老师只是照本宣科。很多人逃课,一个同学可以代好几个人答“到”。这类“逃课安全、易拿学分”的“酱油课”反倒成了香饽饽,手不快的人还选修不上。
微博热议
@嗷嗷嗷:大学里竟然会有“酱油课”,这可真够新鲜。更让人惊讶的是,“酱油课”一词早被收入了百度百科,专指大学中上课时不经常点名、考试容易通过、学分好拿到手的课程。是啊,既然“逃课安全、易拿学分”,对于学生而言,选修这类课程不正像“打酱油”般容易么?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我不得不佩服90后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依依:对于大学的“酱油课”,我们深有体会。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不仅有自己的事要忙,而且也想听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在有冲突的情况下,当然对不起那些“酱油课”科目和老师了。还有一点,就是要毕业,不能挂科太多,因为总有一些老师因为各种原因让你得不到60分。
@叮叮当当:大学的科目考试,是一种水平考试,不是选拔测试,而学校总是规定一个学科要有个百分之几的优秀、几个良好、几个合格以及不及格等。老师为了达到学校规定,严格遵守纪律,不受惩罚,不得不违反意愿给学生打分数。
我一直不明白,既然是水平考试,那就按学生实际水平打分就是了,是多少分就是多少分,非得分个三六九等,难道这种考试制度在设计上就科学吗?该多少分就是多少分,何必非得人为制造“优秀”和“不及格”。
@卡卡 :大学生选择“酱油课”有不得已之处。如今找工作、升学、留学,都要看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科成绩,如果所选课程老师太严苛,所得分数较低,会影响前程。这样的逻辑未必站得住脚。是的,找工作、升学、留学,难道就不需要真才实学;在那些学风严谨的学校,学生们难道没有这些压力?看来,“酱油课”之所以备受追捧,不仅在于社会功利化风气所致,更在于大学与学生自身的功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