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方家禾
2012年4月23日,第十七个“世界读书日”,这个日子似乎越来越让人感到沉重又压抑。
因为你若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当你见到一个熟悉的人或者陌生的人,你很想以“最近读了什么书”这样的开场白来打招呼,你很想分享一下自己的读书体验,但能张开口的机会并不多。事实上,你连这样想一想的机会都不多,因为你很清楚,很多人其实并不读什么书。
在焦作市文联工作的张艳庭很清楚这件事,但他还是想尝试一下,从2011年10月份开始业余主办了“山阳读客沙龙”活动,每月一期,坚持到现在已经半年。每期通过网络、短信等发出活动预告,而应者依然寥寥,多则16人,少则5人。他在考虑要不要坚持下去……
市民主南路上的图书寄卖店女老板王心爱不再犹豫了,她最近给张艳庭打电话,要其取走寄存在她那里尚未代卖出去的图书。寄卖者将闲置图书寄放在王心爱的店里,卖出去后,王心爱抽成,将剩下的钱给寄卖者。这个经营近4年、屡屡引起外地游客好奇的特色书店要关门了,“前两年的生意还能顾着本钱,略有盈余,这两年不行了,寄存书和买书的人都越来越少,房租越来越高了,都赔了”。
如果“山阳读客沙龙”和“图书寄卖店”影响的只是少部分焦作人,市新图书馆于2011年国庆节时开馆,则算得上焦作文化界的大事记了。由于是试运营,围绕新图书馆的各种声音也不绝于耳,开馆场地的大小、存书量的多少、公交车辆的通行、旧证的退还、节假日及日常开馆时间的长短等。张艳庭每次到图书馆都觉得人潮涌动,他觉得书的门类还是相对齐全,就是数量比较少。
随着市新图书馆的不断完善和藏书的不断丰富,不知是否会对我市国有的新华书店和民营的红月亮书店造成冲击。近些年,无论是国有书店还是民营书店都越来越依靠着教辅书籍支撑门面是个不争的事实。就算是有了教辅书籍的支撑,实体书店也正在经受着网络书店的冲击,如同纸质书正在经受着电子书的冲击。
拯救书店,不如拯救阅读。最该考虑拯救的其实不是任何书店,而是阅读本身。重要的是人们愿不愿意去读书,有没有时间读书。能读到些什么书?而非用什么工具来读书,在哪里读书,是喝着咖啡读书,还是喝着茶读书?与阅读本身相比,阅读的时空和条件又算得了什么呢?
从安徽随夫来我市的农民工杨常珍,怀着她的书香梦经过不懈地努力,建立了追梦爱心换书屋。她将书香带给了自己的孩子,带给了周围农民工的孩子,又开始带给农民工这个群体本身。
有人将世人不爱读书归罪于读图时代的到来,在这个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时代,付诸于文字太慢,而图片则简洁而直观。图片不及文字的深广,但某种程度能够达成的可能性也许比文字还要大。和文字一样,图片也是一种语言。读书还是读图?这其实是个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