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建明 摄影报道
5年前,解放区上白作街道老丁沟村村民刘海霞花了4000元从市区把一辆三轮摩托车骑回家里。这辆三轮摩托车是为了接送自己的两个女儿上下学用的。 那年,她的两个女儿到了入学的年龄。邻村本来有一个小学,但要步行翻过一个山头,太危险。而且刘海霞觉得山里的学校没有城里的学校教学水平高。因此她决定让女儿进城上学。
4月20日7时,刘海霞召唤刚吃过早饭的女儿们坐上三轮车,发动着机器,朝城里奔去。
从家里到学校有5公里远,不通公交。早送、晚接、午饭时的来回,刘海霞每天要开着三轮车走8趟。
三轮车偶尔也有不给力的时候。去年初冬的一天,一家三口刚走出家门,就碰到瓢泼大雨。三轮车熄火了,任凭刘海霞怎么折腾,发动机就是打不着火。雨越下越大,离女儿上课时间越来越短。于是她背起小的,拉着大的,提着5公斤的书包就往山下跑。“还是迟到了”,刘海霞感慨,“看到女儿落汤鸡一样一溜小跑奔向教室时,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山路不但难走,还是“扬灰路”,一些采矿的大车来来往往,激起尘土飞扬。大女儿常铭鑫早上刚洗过头,坐着敞篷三轮车到校时,就变得灰头土脸。回家路上,刘海霞在垃圾场捡了一大块油布,回家冲洗干净放在三轮车上。路上可以盖在孩子头上,遮灰避雨。
油价太贵,一天40公里,一大半是山路,耗油15元左右,咋办?每天接送孩子8趟,啥活都干不成,刘海霞就在路上做文章。路边有个垃圾场,她就在等孩子放学时,捡些垃圾卖钱。“妈,你别捡破烂了,丢人不丢人?”大女儿已经到了有虚荣心的年龄。“我不偷不抢,丢啥人?你学习不用功,考的分少才丢人!”刘海霞对她说。女儿脸红了,放学路上,她也会在垃圾场下车,和母亲一块儿捡些垃圾放在车上,然后坐着装满垃圾的三轮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