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实现水利化、机械化、良种化;大力发展以山药、林果、绿色蔬菜、食用菌等高效经济作物为主的特色种植业和以奶牛、生猪等畜产品为主的特色畜牧业,把博爱打造成中原经济区重要的绿色蔬菜供应基地、豫西北地区重要的林果业生产基地和焦作地区重要的肉、禽、蛋供应基地……立体化农业结构调整,为博爱县现代农业的发展绘出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
“争创焦作市‘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县,新型农业现代化要率先突破 。”该县县委书记葛探宇说,“博爱县要重点围绕高效、生态、有机、循环的发展目标,采取土地流转、规模经营、舆论引导、政策激励、典型带动和行政推动等手段,通过农业、工业融合发展,农业、三产服务业融合发展,提高传统农业集约化、组织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打造焦作市高效农业示范基地。”
夯实基础:提升粮食生产水平
该县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升品质”的粮食生产总体要求,加快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高产田巩固提升,高标准建设一批小麦、玉米万亩示范方、千亩示范方、百亩攻关田。今年年初以来,该县开工建设了总投资2.3亿元的蒋沟河城区段治理、幸福河改造工程、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蒋沟河绿色走廊、北横河治理、粮食田间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项目等十大水利工程,将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万亩,改善除涝面积2万亩。同时,该县将全面实现粮食生产水利化、机械化和良种化,推进科学管理和科技创新,实现粮食总产稳中有升。2011年,该县全年粮食总产达到23.3万吨,实现了连续8年增产。预计到2015年,该县粮食单产将实现“吨半粮”,年总产量达到25万吨。
转型升级: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为了把博爱打造成中原经济区重要的绿色蔬菜供应基地、豫西北地区重要的林果业生产基地和焦作地区重要的肉、禽、蛋供应基地,该县大力发展以山药、林果、绿色蔬菜、食用菌等高效经济作物为主的特色种植业和以奶牛、生猪等畜产品为主的特色畜牧业,先后建成了南部乡镇蔬菜种植业、北部沿山乡镇特色林果业和中部乡镇特色农产品种植业的三条特色农业经济带,全力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农产品板块基地,引领全县农业转型升级。目前,该县已形成以孝敬、磨头、金城为主的蔬菜种植区18万亩,山区林果业种植面积达3.5万亩,初步形成了长约25公里“U”型特色农业经济带。
为了争创国家蔬菜标准化示范县,该县以蔬菜生产面积较大的磨头、孝敬、金城和苏家作4个乡镇为重点,大力发展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并投资近20万元,建成了6个焦作市标准化核心示范园区,每个园区推广蔬菜优良品种、集约化育苗、防虫网、粘虫板、频振式杀虫灯等项病虫害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控技术;引进推广的频振式杀虫灯杀虫技术,示范面积5000亩,一茬蔬菜打药次数减少70%,不仅每亩减少农药及人工投入近200元,而且提高了蔬菜质量。目前,该县已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面积18万亩、优质林果面积5万亩,建成了12个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0个县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认证了10个无公害农产品。
培植龙头: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
“流”出活力,“转”出效益。 该县按照效益优先的原则,通过政策奖补、优质服务等措施,鼓励和引导多种力量开展土地流转,推进了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有效提高了农民收入。截至目前,该县通过互换、出租、转包、转让、土地入股等形式,共流转土地10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发展了52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培育建成了绿叶等100余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海林葡萄等28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蒋村市场等3个规模较大的蔬菜交易市场,带动全县5万户农民种植经济作物,全县粮经比例达1:1.2。目前,该县已经成为豫西北、晋东南知名的商品蔬菜集散地和交易中心,每年全县大约生产8亿公斤的蔬菜销往山西、陕西、河北、广东、湖北等省和郑州、洛阳、新乡等地。
建立新型合作社,搭建农民致富桥。该县把培育和发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任务,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化整合、规范发展,打造具有博爱特色的农业品牌,提升农业增长方式集约化、生产组织社会化水平。目前,该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达348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家、省级示范社8家、市级示范社22家,成员股金4.1亿元,入社成员13510户,辐射带动农户3.9万户,成员年人均增收2000元。同时,该县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先进县称号。另外,该县在农业生产经营适度规模化基础上,大力发展蔬菜工厂化种植、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等新型经营模式。预计到2015年,该县土地流转面积将达到8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00家,覆盖农户60%以上,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燕京(月山)、伊赛、妙字号、豫竹等龙头企业到2015年实现产值55亿元。
王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