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作华 见习记者 王水涛
今年年初,我市北山生态环境治理拉开大幕。广大市民欢欣鼓舞,高度关注。为此,本报《党报有约》栏目组邀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关注北山生态环境治理的普通市民组成“市民观察团”,于4月25日深入北部山区,实地观看了一些矿产资源采挖所造成的山体自然环境破坏状况,参观了正在进行的废弃矿山及采煤沉陷区地质生态恢复治理项目。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市民观察团”成员心痛不已
“北山生态环境治理得民心、顺民意、合民情,我报名参加‘市民观察团’。”参观北山生态环境治理征集“市民观察团”成员的消息见报后,众多市民踊跃报名。报名者中,既有年逾八旬的老人,也有在校的学生。
在前往北山途中,“市民观察团”成员纷纷向随同的市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询问我市北部山区的自然环境状况。
该局副调研员马长鸣介绍,我市矿产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已累计发现耐火粘土、石灰石、铝矾土等各类矿产27种,还曾被列为全国重要的优质无烟煤生产基地、全国耐火黏土基地。但是,长期的矿产资源开采严重破坏了地质环境,全市生态环境破坏面积达120平方公里,山体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问题十分突出,地貌景观、生态植被破坏严重。
至去年年底,我市具有采矿许可手续的采石场由过去的30多家减至20多家,但非法采矿点多达数百家。这些非法采矿者私挖滥采,采用钩机、铲车等大型机械进行掠夺式盗采,把几十年、上百年艰难生长的绿色植被毁于一旦,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实在令人心痛。
一路上,“市民观察团”成员目睹了多个采挖点生态环境遭破坏的场景。解放区上白作街道龙寺村毗邻缝山公园,这一带曾有多个非法采石点,非法采挖已经持续多年。如今这里多处山体支离破碎,道路坑坑洼洼,雨后更是积水成潭,泥泞难行。据当地村民介绍,每当采石放炮时,房屋都会强烈颤动,许多房子因为“崩山”而裂了缝。平日树叶上、庄稼上都覆盖着厚厚的灰尘,家里一天不打扫就会布满尘土,孩子们上学还得时刻防范从身边经过的运载石料的大型车辆。
中站区龙洞乡周窑村本是一个宁静的小山村,几年前,该村东北的一片翠绿山体上冒出了一个石料厂。于是,每天机声轰鸣,尘土飞扬,随之山体崩塌,绿色不存。村民们整日被隆隆的炮声和遮天蔽日的粉尘所困扰。前往革命老区的旅游公路被碾碎,游客们不得不时时提防和躲避满载石料的大货车。
“我喜欢骑自行车进山旅游,沿途这样的情景见多了。这些年来北山变得千疮百孔,怎么称得上是‘北花园’呢?”“市民观察团”成员曹彩萍愤愤地说。
“别说这采石点附近了,就是我在焦煤集团中央医院家属院的家里,每天晚上开山炸石的炮声也不绝于耳。”“市民观察团”成员市政协委员董世坤说。
生态恢复治理起步,“市民观察团”成员啧啧称赞
踏着雨后的泥泞,“市民观察团”来到位于中站区王封街道办事处王庄村的武钢黏土矿废弃矿山遗址。越往山上走,绿色植物就越少,一道道山梁裸露着,大大小小的矿坑里蓄积着混浊的雨水。
“武钢黏土矿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这里开采耐火黏土,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才结束。之后,附近的一些村民私采滥挖,最终导致现在看到的情景。这里的生态环境破坏面积达到1.58平方公里。”随行的市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介绍,“这里计划建成‘衡苑矿山公园’,生态恢复治理将从今年5月份开始,一期工程投资5000多万元。明年这个时候,这里就会成为第二个‘缝山公园’,成为百姓休闲健身的新场所。”
“来,我们在这里留个影吧,到时候做个新旧对比。”“市民观察团”成员王宁举起了手中的相机。
解放区春林村北的山上,由于雨后坡陡路滑,车子上不去,“市民观察团”成员遂徒步数公里,来到一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现场。在这里,黏土开挖遗留的坑洼已经不见,山体虽仍然裸露,但已被整平。治理现场的一块标牌上写着这样的文字:“工程自今年3月开工,治理面积0.32平方公里,采坑回填15266立方米,废渣清运23052立方米,边坡清理2265立方米……”
据市国土局工作人员介绍,下一步要在平整的山坡上覆土60厘米厚,种植黄栌、侧柏、五角枫、爬山虎等植物。预计今年6月就能完工,3年后有望初步恢复生态面貌。那以后每到秋天,这里就是看红叶的好去处。
临近中午时,“市民观察团”来到位于山阳区的中马村矿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工地,出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片片已经平整出来的耕地。而在一个多月前,这里还是坑洼不平。
“许多地方塌陷两三米深,已经无法耕种。今年3月份开始平整,治理面积共有0.18平方公里,还要打井、敷设灌溉管网。今年9月就可以把平整出来的土地无偿交还给原来的农户耕种。”市国土局工作人员说。
谁要说北山治理是“一阵风”,那就是旷日持久的“飓风”
参观途中,“市民观察团”成员看到几处设于进山路口的矿产资源检查站。这些检查站在道路两侧安装了摄像头,通过检查站的监视屏幕就可以随时看到过往车辆的情景。检查站工作人员介绍,站里实行24小时值班,检查过往车辆,监视非法运矿车辆的动向,拦截扣压非法运输矿产品车辆,并有值班记录。
参观结束后,“市民观察团”成员与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座谈中,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冯进城系统介绍了北山生态环境治理的总体部署、具体措施和近期进展情况。他说:“乱采滥挖的局面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从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构建山水园林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和国际知名旅游城市的高度出发,北山生态环境治理势在必行、时不我待。市政府已下定决心并下大力气,要用3年的时间,强力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逐步恢复和改善太行山南麓的生态环境面貌。”
据介绍,我市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工程分东部、中部、西部三个治理区,今年重点实施中部治理,治理面积达5.42平方公里,工程概算1亿元,预计恢复耕地3143亩,恢复植被1.98平方公里。
座谈时,“市民观察团”成员纷纷就北山治理建言献策。
“北山治理,首先是要坚决取缔非法采石场、黏土矿、铁矿,有效阻止私采滥挖现象的蔓延;其次是严格矿山开采准入制度,提高开采准入门槛,建立‘边开采、边治理’的机制;第三是搞好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和生态恢复。这三步必须同时进行,缺一不可。”“市民观察团”成员、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邵洪文说。
矿产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我们必须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在开发利用中保护好生态环境。 “市民观察团”成员姬智、苗付山等就北山矿产资源的科学开发、有序利用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听了大家的发言,冯进城说:“大家已经看到,市政府正在以铁的决心、铁的意志、铁的手腕、铁的措施,来把这项泽被后世、惠及子孙的生态工程、民生工程抓紧抓好。目前,市政府已成立了由国土资源、监察、公安、水利、林业、安全监管、工商、环保、电力等部门人员组成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综合治理联合执法队,在重要的矿产品道路出口设立了矿产品检查站,建立了巡查制度、奖惩制度。凡群众举报违法采矿属实的,一次奖励举报人100元;凡市联合执法队发现一起非法采矿的,扣除违法所在地县市区政府财政1万元。对辖区内无证非法矿点要达到‘不留人员、不留采矿设备、切断电源、拆除地面设施、炸毁或毁闭井筒、恢复地貌’五条标准。”
“谁要是认为北山治理是一阵风的话,我敢说这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飓风’。”最后,他掷地有声的话,让大家对北山治理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北山多坎坷,采矿山体破。今日补疮痍,明朝绿满坡。”参观返回的路上,“市民观察团”成员李根群即兴赋诗一首,表达了全体成员对北山生态早日恢复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