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鹏飞
本报通讯员 李 磊 郭欢欢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没有固定的节假日,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他们在辛苦中感受着呵护生命的快乐,在劳累中把握着生命轮回的航舵。他们,就是辛勤工作在救死扶伤一线的白衣天使。
日前,记者专程走进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采访,近距离感受了该院医护人员全心全意为群众为患者服务的风采。
3月17日上午10时,在该院神经内科二区,记者见到了正弓着身子查看病人检查报告单的医生姬松波。从他身体弯曲的弧度看得出他正忍受着疾病的疼痛。就在一个星期前,突发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的他刚刚接受了阑尾摘除术。手术的医生说,姬松波的阑尾已经穿孔,脓液流入腹腔,腹膜炎已经不可避免。为什么要等到阑尾穿孔才去手术?医生不是更应该对疾病有着高于常人的认识吗?
“当时自己按了按,知道可能患了急性阑尾炎,但是科室第二天有4台介入手术,就想忍忍再说,好歹让我和同事做完这4台手术,但最终还是没能扛过去。”提起阑尾炎突发那天的情况,姬松波语气中仍带着一丝没能完成4台介入手术的遗憾。
3月8日,起床后就有腹痛感的姬松波仍和往常一样来到科室查房、处理医嘱。在帮助科室一位出院患者复印完病历后,已经痛得一头汗水、直不起腰的姬松波在同事们的劝阻下暂时放下了手头工作,科主任李志平劝他赶快去接受手术。
“9号做的手术,10号他就又回到科室一边输液一边写病历,昨天还又做了4台介入造影。正常情况下刀口应该已经拆线,但是刚才看了看他的伤口没愈合好还不能拆线,术后静养伤口才能愈合快。”一旁的同事忍不住数落起姬松波。他告诉记者,姬松波的住院手续现在还在医院普外二区放着,人没出院就已经天天来科室上班了。“科室需要我,病人需要我,大家都是这样的。”说话间,姬松波弓着身子要到介入中心去协助做一台造影。
在内分泌血液科护士站,一位年轻的护士对正在忙碌的副护士长王小青开玩笑说:“你给我配一双‘飞轮鞋’吧,让我能跑得再快一点,以免患者等着急。”
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却在无意中传递出科室护士的工作有多么紧张与忙碌。
王小青说:“配药、抽血、铺床、输液……,除了这些基础护理,护士们还要做观察病情、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等工作。有时候一天忙下来,累的几乎都走不动步,但遇到临时加班的情况,我们还得咬着牙挺住。”
在神经内科一区,护士长姜稳妮对记者说:“每天下班后,护士们都要打来热水泡完脚后才走,因为一天工作下来,把她们的脚都跑肿了。”一位40多岁的护士由于心脏供血不好,好几次工作时突发心绞痛,但每次都是含着消心痛片继续工作。
“护士长,7床、9床的病人出院了吗?我真想回科室看看。”护士长辛志芳的电话里,又传来了吴护士要求上班的声音。在神经内科二区,这名姓吴的护士怀孕7个月了,并且有了先兆流产的迹象仍要坚持上班。不听劝阻的她,家人只好将其反锁在屋子里。
在市第二人民医院,像这种一心扑在患者身上的典型事例举不胜举。记者沿着各个病房走访下来,发现“我们承诺:为您服务,杜绝说不”的标语随处可见,而医务人员也正在以自己的行动兑现着承诺。
在神经内科二区,李志平主任已经连续7天7夜守在病房里照看病人不回家;在消化内科,因为颈椎病,孙国兴主任贴着膏药坚持查看病人;在普外二区,被同事称为“铁人”的乔祖俊主任每天都有五六台手术,每天一站一天,然而再累面对病人他都是笑脸;在泌尿外科,卢建路主任身患大面积带状孢疹,但为了不让病人等待,他手术前吃上止痛药,忍着揪心的痛痒一站一天为病人做手术。
在医院采访,记者最大的感受就是觉得医护人员特别忙。普外一区医生王银中告诉记者,自己和在妇产科工作的妻子已经好多天没有见过面了,有时妻子下了夜班又要做手术,也只是这时他们俩才能在手术室匆匆见上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