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三门峡市陕县人民法院重新审理了法官水涛错判的“糊涂案”,肇事司机赵新华被判有期徒刑3年6个月,原来主审此案的“眼花法官”成了省高院实行错案责任终身追究制以来第一个被追责的法官。
(据《东方今报》)
这是一条令人欣慰的消息,“糊涂案”重审,“眼花法官”被追责,省高院实施不久的《错案责任终身追究办法》得以牛刀小试。到此为止,一场车毁人亡的悲剧终以喜剧收场。
自从4月1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披露了这起“糊涂案”以来,法官水涛一度陷入了千夫所指的境地。一句证明写得含糊,眼花一判了之的“胡话”,不知招来了多少吐沫和白眼。
乍一看,水涛法官称其眼花误判着实无耻至极。细想之,也确有值得推敲的地方。试问,在记者的追问下,他可以选择回避,也可以保持沉默,更有能力用公众陌生的法律条文为自己寻找辩护的理由。为何给人沉稳、智慧印象的法官在面对媒体时,竟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
且不论,“眼花法官”是否存在“吃完原告吃被告”的违规行径。作为河南省第一个被追责的法官,相信相关部门会给公众一个客观的交待。然而,法官,尤其是基层法官确有难言之隐,启齿不易。就个案而言,法官水涛的行为既是严重的渎职,又触及了人们的道德底线。但是,若将该案件置于长年累月的高强度、高密度、大压力的工作状态下来衡量,法官一时“眼花”似乎还有些道理,公众信之无妨。
事实上,基层法院“案多人少”的现状由来已久。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进入转型期,利益格局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随之而来,各种矛盾纠纷大量增加。“案多人少”已成为当前基层法院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基层法院机制改革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随着案件的增加,法院编制紧缺的现象十分突出。而法官职业准入门槛高,相当一部分法律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通过司法考试和公务员考试两道门槛,才能跨进法院的大门。目前,基层法官的政治经济待遇还很低,受市场经济环境下职业选择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务实”的年轻人对基层法院岗位并不感冒。基层法官队伍严重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基层法院发展的瓶颈。
公众舆论在谴责眼花法官乱判“糊涂案”的同时,更应该提醒国家相关组织部门有意识地探寻破解基层法院案多人少等体制性问题。增加编制,提高效率,强化业务能力,优化人力资源,确保基层法官判案由重“数量”向重“质量”工作目标转变。此外,在案多人少的情况下,法官长年承受着法官队伍建设和大量案件的巨大心理压力。基层法院还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舒缓法官心理压力,最大程度上缓解因“案多人少”给基层法官带来的凭经验办案而不用大脑思考的窘境。
个案的完美收场终竟不能掩盖司法系统目前存在的诸多瑕疵。如果没有媒体的监督和公众的关注,这一案件将石沉大海;如果没有河南省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和三门峡市市委书记杨树平两位主管领导的特别批示,这起普通的司法人员渎职案件也不会得到如此“完美”的结局。所以,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还要从司法制度不断完善上寻求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