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青周刊·青春的榜样 上一版3  4下一版
陈德喜:吹响淮海战役的冲锋号
买荣彦:从烽火硝烟中走来的老英雄
张枝密:科研攻关攀登高峰
赵桂英:讲述太行八英激情燃烧的岁月
徐志坤:永恒的记忆 永远的动力
程传信:飞渡长江天险的传奇老人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2年5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陈德喜:吹响淮海战役的冲锋号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本报记者 许伟涛 见习记者 杜 笠

  陈德喜经历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以及抗美援朝等大小多次战役。一名司号员,一颗爱国心。如今81岁的老人,戎马半生,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在淮海战役吹响战斗号角的那一幕。

  参军当了司号员

  1931年1月,陈德喜出生在驻马店西平县沛屯,当时还没有一把三八四枪高的陈德喜,在16岁那年参了军,一进部队就被分配去当司号员,在这里,他有了自己的第一把军号。“部队有四大员:卫生员、司号员、通信员、警卫员,每个兵种都有它的作用,虽然我没有带枪打仗,但我同样感到责任艰巨。”陈德喜翻开了他厚厚的那本日记。

  “别人发枪,我发号,当时确实觉得无用武之地。”发军号那天,陈德喜有些失落,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自己应该吹完军号就和其他战士一样冲锋陷阵。他还不明白,军号就是司号员的武器。16岁的他,还不知道此时震惊中外的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正悄悄临近,他和他的军号就是见证者。

  吹响淮海战役集结号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了。

  陈德喜记忆最深刻的还是张克侠对他的影响。时任第三绥靖区副司令的张克侠,冲破重重阻碍,11月8日终于到达贾汪,与副司令何基沣会合,组织策划伪党起义投诚。当日,何基沣、张克侠率领第三绥靖区第57军38师、180师,第77军132师和37师111团,共2.3万人在贾汪、台儿庄起义。“当时十万解放军一举歼灭了李延年后,黄伯韬兵团仍在顽强应战,打得异常激烈。如此一来,国民党军精心布置的徐州防线彻底乱了阵脚,东北部运河防线敞开了一个80公里的大口子。我们看到了胜利的曙光。”陈德喜绘声绘色地说。

  “我的军号,把远道而来的战友和我们集合在一起,这是一股凝聚的信号,我吹得更有劲了。”看着身边越聚越多的战士们,陈德喜充满斗志。

  司号员不为人知的危险

  战场上,司号员可以说是最危险的兵种之一。因为敌人知道,司号员的身边一定有指挥员,必然会集中火力攻击,而且无论火线上有多么危险,别的战士可以隐蔽在战壕里,司号员却不能,他只有挺起腰板吹响号角,才会鼓舞战友冲锋向前!“有一次我吹完号角刚刚卧倒,敌人的炮弹就在附近的高地炸响了,当时我身上着火了,战士们用棉被帮我扑灭了火,才让我捡回了一条命。”陈德喜哽咽了,活下来不容易,他要报效祖国,爱惜生命。

  在淮海战役中,一次陈德喜所在的部队要去执行阻击战,连续6天6夜的战斗,4000人的团,只剩下了300人,陈德喜又一次吹响了号角。“就算剩下3个人,我们也要打到底。”经过这次考验,以后每次打仗他都再没紧张过。从11月6日至11月22日历时17天的淮海战役第一阶段胜利结束,陈德喜虽然没有枪,没放过一弹,却出色地完成了司号任务,一个年轻的战士在战斗中成长了起来。

  1957年,陈德喜带着一个一等功、一个二等功被分配到当时的焦作电厂,“在战场上,我吹的号角能传五里远。这是希望的号角,冲锋的号角,胜利的号角,我把我的故事告诉青年朋友,也希望大家记住历史,不忘使命。”

  青春寄语:“我把我的故事告诉青年朋友,也希望大家记住历史,不忘使命。”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