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 铭 见习记者 杜 笠
青春寄语:“一定要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钻研奋进,事业的顶峰并非不可攀登。”
每周一到周五的上午,外科专家门诊室总是特别忙碌,前来问诊就医的患者络绎不绝,大家都是冲着一位和蔼可亲,医术高超的医生来的。这位81岁高龄的医生,是市人民医院原院长张枝密,虽然已离休多年,但他依然在医疗第一线工作着。
张枝密1931年出生于山东蓬莱,1947年入伍后,又在南京第六军医学校系统学了5年医科,1958年,张枝密被分配到焦作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一干就是38年。
在那动荡的年月里,人才匮乏,“1966年至1976年的10年间,整个医院没有来过一个正规大学毕业生,为数不多的工农兵大学生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医院谈不上发展。”张院长感叹道,一系列的问题,让医院曾经停滞不前。
1978年,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47岁的张枝密走上院长岗位。一项让人民医院崛起的决策就此产生:人才培养、专科建设。正是这项决策,为该院持续快速发展夯实了基础。
人才培养刻不容缓
张枝密挑选出两批培训队伍,在现有的人员中,选择20多名护士,进行一年半的医术培训,又将30多名新调来的护士送去第二批培训。让医护人员轮流进行脱产培训,实行24小时住院医生负责制,学科带头人必须参加每年不少于两次的外出交流,学外语,给业务精英更多的优惠政策,以吸纳留住人才。“焦作市人民医院是河南省第一家实行24小时住院医生负责制的医院,经过这样大规模的培训、高强度的科研,为医院培养了人才,当年的住院部医生如今个个都已成为医院的中流砥柱,看到他们的成长,我感到欣慰,至今24小时负责制还延用着。”
专科建设术业专攻
‘当初我接手医院时,全院共有七个大科室,分科不科学,当医院迎来一批又一批学成归来的医护工作者时,给不了一个施展的舞台,这是极大的浪费。”张枝密说,粗略的分科埋没了不少人才,于是他毅然决然把七个大科室细分成二三十个科室,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将各有所长的医生们,分到了适合的岗位,分科细了,技术精了。
“一切看似艰难的路,只要你努力了,一定会创造一片新天地。现在的青年人,一定要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钻研奋进,事业的顶峰并非不可攀登。”张枝密如是说,亦如是做了。他带领医院的医生护士们用自己养的狗、老鼠,来作动物实验,经过不懈的努力,1983年,人民医院首次独立完成心脏外科手术,医疗技术水平跃居全市首位,实现了医疗水平的突破。
如今的张枝密,虽已年过古稀,但仍坚持工作在门诊一线,活到老,奉献到老,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着身边的青年人。
(本版照片均为本报记者杨铭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