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青周刊·青春的榜样 上一版3  4下一版
陈德喜:吹响淮海战役的冲锋号
买荣彦:从烽火硝烟中走来的老英雄
张枝密:科研攻关攀登高峰
赵桂英:讲述太行八英激情燃烧的岁月
徐志坤:永恒的记忆 永远的动力
程传信:飞渡长江天险的传奇老人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5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徐志坤:永恒的记忆 永远的动力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本报记者 麻 酩

  青春寄语:“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要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为国家的兴旺鞠躬尽瘁。”

  “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艰难的,人生在世就一定要有所作为,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要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为国家的兴旺鞠躬尽瘁。”近日,与共青团结下了不解之缘的老英模徐志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

  12岁参加革命,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追求真理和正义让他对党充满了向往,坚定的信仰让他经受住了党和历史的考验。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曾先后辗转于各种岗位,县区警卫员、矿区团委部长、焦作团市委第一届、第二届副书记。如今,早已退休的徐志坤老人过着平静而祥和的晚年。平日,除了养养花、看看书外,就是细心整理回忆录,希望能以此激励当代年轻人。在徐老简陋的书房里,记者看到了这本名叫《永恒的记忆、永远的动力》的回忆录。

  翻开书扉页上面写着:谨以此文,献给我所见证过、钟爱过的峥嵘岁月!我是怀着一分感恩,将自己的人生轨迹回忆在纸上,将自己所见证的人生岁月诉诸于笔端。那些曾经给予我生命以关怀、以帮助、以激励的亲人和同志,大多已经离开了人世,我怕我直白的语言、粗浅的文字,刻画不出他们的音容笑貌,阐述不清他们对我的关爱,勾勒不出那高大无私的人性光辉。

  “那些坎坷、曲折、磨难、幸福的经年岁月镌刻在我的大脑深处,没有华丽的辞藻修饰,没有完美的措辞勾勒,只怕我平淡朴实的叙述和散乱不清的语句会亵渎了那些记忆深处美好的往事啊。”徐老动情地说。

  幼小失去双亲,徐志坤年仅13岁便离开家乡到濮阳县工作队当上了通信员,走上革命道路。那时候虽然说生活苦了些,但在精神上、意志上得到了磨炼,领导的鼓励给了他很大的鼓舞和鞭策,成为他前进路上的加油站。

  回顾既往岁月,那些在脑海里依然鲜活的人和事,让在场的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徐老告诉记者,他的一生是苦中有甜的一生。“苦” ,是指艰辛、坎坷的童年。童年徐老便失去双亲,生在旧社会的他死里逃生、历经艰难,遇到了恩人才侥幸地活了下来。“甜”,是指长在新社会的他在亲情的感召和关爱下,在共产党的光辉照耀下见到了阳光,感触到了光明,享受了祖国的温暖,学习了文化,增长了知识,锻炼了意志,增强了才干。

  “忙忙碌碌了大半生,经历了各种锻炼,经受了各种考验,历经人间沧桑,饱尝苦辣酸甜。我深深地体会到,是共产党把我从一个12岁的孩子培养成了一个革命者,这也让我从内心感谢共产党,更加坚定了永远跟着党走得信念。”

  采访结束后,徐老对记者恳切地说,看到了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国家能有今天的富强,不容易啊!你们要一直坚信听党话跟党走,国家的未来就靠你们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