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 宾:翟立中(沁阳一中退休教师,市老年诗书画协会会员)
主持人:赵 岩 王长东 贺弘扬
初见翟立中,便不能不用奇人来形容他:高大的身材,挺直的腰板,外加中气十足的朗朗笑声……总之,这一切很难与他年近八旬的高龄相匹配。在这个衰气横行的年代,翟立中吟诗作画,自得其乐。灰白的二层小楼,如荫的葡萄架下,时光也仿佛喜欢在这驻足,不肯离去。“人若不勤奋,上帝也不会答应”,一语中的。
《今日沁阳》:翟老师您好,关于您的事迹,我们略有耳闻,可以称得上是年少不遇,中年又历经坎坷。以您现在的高龄,为什么能保持这样良好的精神状态?
翟立中:我是1937年出生于河南武陟西陶乡,1954年焦作师范毕业后来到沁阳参加工作,2010年正式告别讲台,满打满算,一共教书57年。可以说,教师是我毕生的事业。几十年时光一晃而过,现在更加体会到人生的宝贵。所以,不管是年少不遇,还是中年坎坷,都由不得我再去花时间去追忆。我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珍惜余下的生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今日沁阳》:您十六、七岁就开始工作,当时的压力可想而知。
翟立中:是啊。54年我被分配到当时的沁阳县王曲乡东王曲小学任教,自己都还是个孩子,对教学的认识可以说是一片空白。但因为我的父亲就是一名私塾先生,他对己对人,都是严厉而负责的。在父亲的影响下,我很快投入到工作状态中,从备课到上课,对自己对学生,都力求做到一丝不苟,逐渐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认可。
后来,由于政治运动,我失去了公办教师的资格,但王曲乡南鲁村的乡亲们又接纳了我,我得以继续在那里任教。尽管只是一名民办教师,待遇也从领工资变成了挣工分,但乡亲们的热情是支撑我的最大动力。
《今日沁阳》:那是你最困难的时期吗?
翟立中:我最困难的时期是1974年之后。虽然当时我考上了“五·七”大学开办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培训班,以一名代课教师的资格被聘用,但工资只有29块5毛钱,而且一领就是好几年。这29块5毛我要养活一大家的人,上有父母双亲,下面四个孩子又在城里上学,艰难可想而知。夸张一点,已经到了不知醋是酸,酱油是咸的地步。80年代后,国家恢复了我公办教师的待遇,日子才慢慢好转。
《今日沁阳》:任教这么多年,您可以称得上是桃李满天下。尤其是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很多学生还能深切回忆起您当年的风采。
翟立中: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由于当时地理教师奇缺,我就到了沁阳一中教地理。当时我已经40岁了,改行之初也不能适应,但我不能和学校讲条件啊。只能硬着头皮,以一个学生的态度去学习和钻研。幸好成绩并不差,在当时新乡地区十几个县的统考中,我所教的班级是全地区的第一名,也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心和决心。
1984年,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竣工通车后,我响应国家支援西部的号召,奔赴青海,任格尔木铁路第一中学地理教师,在兰州铁路局所辖的三省(甘肃、青海、宁夏)铁路教育系统中,我所任教的班级又是长期名列前茅。后来加入青海省地理学会,先后获得“全国铁道系统模范教师”,“铁道系统劳模”等荣誉。
《今日沁阳》:听说您在格尔木工作时,还突发过一场大病?
翟立中:呵呵。我在格尔木任教10年。刚到铁路一中时,那里连地理教师都没有,学生的基础又很差。我只能从时间上下功夫,除规定的课程外,每天晚上还要义务给学生补课3小时。工作压力大,再加上长期高原缺氧的生活条件,1993年,我突发急性心肌梗塞,入院治疗三个月,全身浮肿,连吊瓶都打不进去,医生连续几次下病危通知,并要求家属早做后事准备。而同事和学生更是连追悼会都排上了日程。
病危期间,除了年迈的父母,我唯一担心的就是所教几个班级的孩子们,想着要抓紧出院,好给学生们上课。正是靠着这种意志,我挺了过来。所以直到今天,几个孩子聚在一起,还经常怪我,说当年我对学生的心思,胜过他们。
《今日沁阳》:这场病,给你留下了什么?
翟立中:哈哈,要说留下点什么,家人为我的后事准备的衣服鞋袜,至今还没穿完。(笑)这场病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悟,那就是人不能为自己活,而要为父母活,为子女活,为学生活,为一切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而活。
《今日沁阳》:退休之后,你的生活以什么为主?
翟立中:主要是绘画和书法。因为我的专业就是美术,77年因为改行做地理教师,为工作不得不放弃,这一断就是三十年。退休后,更加感到时间的珍贵。现在我主攻牡丹,每天早上6点前起床,在自己的小画室里面作画,家务基本都留给了老伴打理。
另一方面,我还想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培养儿童的绘画兴趣。现在已经有几个很有天分的小学生跟着我学习画牡丹。
《今日沁阳》:有没有进一步的打算?
翟立中:目前正在和王曲乡方面合作筹建一所农村书画院。现在已经找到校址,我准备将旧房翻建成两层楼房,设立画室、教室和展厅。书画院将免费对群众开放,只要对美术有兴趣的儿童和青少年,都可以到画室学习。
《今日沁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翟立中:这些年我有感于传统文化的衰落,每每想来便觉得痛心疾首。尤其是农村,传统的孝道和读书风气日渐凋零,所以我想通过建书画院,一方面让农村的孩子培养一技之长,另一方面进行传统文化的宣讲,在全社会树立“至乐无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至孝非如敬亲,至忠无如报国”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