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②)你将你的传统花鸟绘画艺术与绞胎技术相结合,这很好,很有创意。一画一瓷,一瓷一品,这就是我们河南的文化产业,希望水法你今后多加支持啊!”卢展工语重心长地对何水法说。
“卢书记话虽不多,却点出了焦作绞胎瓷产业的发展理念,道尽了焦作绞胎瓷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事后何水法如是感慨。
柴战柱虽将焦作市失传近千年的绞胎瓷工艺进行了恢复和发展,并已研制和开发出绞胎艺术瓷系列产品共七大类,品种已有100余种,但其市场规模却只有区区几百万元营业额,远远未形成产业,相对于汝瓷、钧瓷动辄上亿的产业规模,不可同日而语。
“原因何在?”何水法曾这样询问柴战柱。
“一方面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虽是名瓷,却缺少有力的推介宣传。”柴战柱说,“在不改绞胎艺术特色的前提下,什么方法我们都能尝试,都敢尝试。如果用艺术大师作品的艺术价值来提升绞胎瓷的文化价值,也许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俩人的想法一拍即合,何水法当即委托浙江省报华楼书画院院长章健,在河南省文化强省协会副秘书长袁克伦和焦作市文产办负责同志的陪同下,来到焦作考察绞胎瓷文化产业,调研是否可选用绞胎瓷作为瓷器画材。
4月11日,何水法出席洛阳牡丹节书画展时,应柴战柱请求,欣然提笔,在特别制作的十多个绞胎瓷茶具胚胎上作画写字,历时近3个小时,完成“福、寿、佛”等字和多幅画作,并如愿在信阳茶叶文化节上作为文化礼品送给曹刚川等嘉宾,赢得了卢展工书记的赞许。
“正如卢书记所言,‘一画一瓷,一瓷一品’,独特而不重复,有创意才有产业。”何水法说,“原来传统的绞胎瓷上面是没画的,柴战柱在创新的同时为了表现绞胎瓷的特点,设计的茶具上半部分是一些原始的花纹,下半部分是空白,空白处加上我的画和字,效果不错,这是一种尝试。这样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我们加以创新、发展,这是一条非常好的发展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