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国利 许伟涛
本报通讯员 邱明媚
站在紧靠沁阳市沁北产业集聚区的太行山上,向南远眺,高大的厂房鳞次栉比,绿树游园点缀其中,曾经的荒石坡,已经被一个气势恢弘、绿色生态的工业城所取代,一条财富集聚带正在迅速隆起……
据统计,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沁北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达到452家,前3个月,预计完成投资17亿元,同比增长30%;预计实现销售收入85亿元,同比增长30%;预计实现利税5.5亿元,同比增长22%;新增洽谈项目12个,新增亿元以上签约项目2个。通过引导企业上山,共节约耕地8000亩。与此同时,河南省“十强”产业集聚区、河南省首批对外开放重点产业集聚区、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省最具产业竞争力产业集聚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工业园区100强等荣誉也纷至沓来。
而记者沿太行山前的干线公路焦克路一路西行,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道路两边一批产业群的迅速崛起——以有色金属及加工、能源化工为主导产业,铝工业、氯碱化工、煤化工、玻璃钢、风电、高新技术六大产业园区已初具雏形。
胸中有丘壑,山水手中握。该是何等的气魄,才能在这太行山前35平方公里的扇形坡地上,以如椽之笔描绘出一座工业新城?“沁阳要走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前列,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新路子,必须引企业上山,让项目进园区,把沁北产业集聚区建成‘三化’发展的典范。”谈起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沁阳市委书记陈敬如如是而言。
话虽如此,沁北产业集聚区作为沁阳市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平台和载体,产业咋布局?资源从哪儿来?要素咋集聚?这一系列问题始终无法回避。
众所周知,经济要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发展用地问题。沁阳市向南是一马平川的良田。特别是,严格实行耕地保护政策后,当地工业用地曾一度紧缺。而该市北部的山前非耕地长期荒芜,具有土层浅薄、多为裸岩石砾、未利用地的特点,且区内地下水丰富、交通便利、约3万余亩的可用地,完全符合当前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要求,是集中摆放工业项目的理想之地。经过实地勘察,多方论证,沁阳市最终形成了建设沁北工业集聚区的共识,并于2005年8月成立沁北工业集聚区管委会。
“4年前,沁北被称做‘工业集聚区’,如今叫‘产业集聚区’,一字之差,却彰显了沁阳市建区理念——从‘粗放’到‘集约’的科学转变。”沁北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牛中英说,“毕竟,产业集聚区不能弄成‘大锅菜’。其要义就在于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原则,通过链式招商,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提升集聚区的核心竞争力。”
具体咋办?沁阳市按照“以循环经济模式集聚产业,以生态工业理念营建园区”的要求,投资500万元聘请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编制完成了沁北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相继完成了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热力规划、供气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各项专项规划,并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累计投入资金10亿元,加强道路、能源、用水、土地“三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使企业引得来、驻得好、发展快。
以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产业集聚区,更不能“拣到篮里就是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该集聚区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环境等“带病”项目一律一票否决,目前已有投资近40亿元的“带病”项目被拒之门外。
与此同时,沁北产业集聚区在园区招商活动中,不仅要看项目的先进性和环保性,还要看项目在园区产业发展中的链接性,努力引进具有节点作用的项目,拉长园区产业链,使上一家企业的废料成为下一家企业的原料,实现链式发展。
随之,沁阳市在招商引资中,瞄准国内、国际知名企业;在谋划规划项目时,捕捉国内大个头的信息,并想方设法联系。如2008年,作为亚洲地区铝型材加工档次较高企业之一的广东兴发有意到内地投资,时任沁阳市委副书记、市长的陈敬如获悉后,马上赶去跟企业沟通,对方被陈敬如服务企业、发展经济的真诚所打动,承诺到焦作看一看。一周后,当对方来到沁阳时,沁阳已根据对方产业需要准备好了所有资料,使其战略布局原来准备放在华北大城市的总投资10亿元的年产10万吨高档铝型材项目,最终放在了沁阳。
“近年来,我们的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多是围绕八大产业链条的拉宽、拉长进行的,其丰富内涵成了我们谋划项目的重心和发力点。”该市市委副书记、市长魏新洪说。也正因此,该市八大产业在工业经济量的扩张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今年第一季度,该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42.6亿元,增长19%。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广东兴发只是沁北产业集聚区借助于一家龙头公司的巨大扩散能量,呈现链式成长的一个缩影。按照这一思路,沁北产业集聚区围绕能源化工、有色金属及加工两大主导产业,将其分解成若干个上、中、下游项目,集中进行打捆招商,延长产业链条和产业配套项目,主动对接中国化工集团、中电投、晋煤集团、山西兰花集团、北京金隅集团等20余家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积极推进一批重大战略项目。
2010年7月20日,总投资100亿元一期投入38亿元的晋煤天庆现代煤化工项目正式签约落地,沁阳与晋煤集团也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而说起这次合作,就不得不提起沁阳的“大资源”观念。
何谓“大资源”观念?“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树立‘无中生有’理念,整合利用沁阳周边500公里范围内的资源,谋划项目,大上项目。”陈敬如说,“中原经济区要真正具备引领带动作用,必须打破区域界限,强化主动合作意识,建立跨行政区的政府、行业、企业等合作体系,打破地区间经济合作交流的各种屏障和制约,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地区间大范围、深层次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多赢局面。”
当得知晋煤集团准备在济源建设煤炭储运基地的消息时,陈敬如通过各种关系,邀请晋煤董事长朱晓明到沁阳考察对接——并坦诚地摆出了各自的优劣势:山西有煤,但缺土地和水,做大煤化工就少了两大支撑;沁阳没煤,但沁阳山前坡地丰富,太行山前的天然汇水盆地,水资源丰富,并有两座水库,特别是沁阳临近山西,有着独特的区域优势。
如此“大资源”概念,让人耳目一新。
同时,沁阳不等不靠,推着企业往前走,请西北、西南两大化工设计研究院专家分别作出可研报告,送呈朱晓明,使其大为感动,称“沁阳的党政干部简直是化工专家”,并安排专人马上论证,最终沁阳煤化工成为战略基地。
大瓢无用可泛舟,八方资源皆属沁。正是有着这样的“大资源”概念,沁阳市在招商引资,引进项目过程中,实施“敲门招商”,不怕吃“闭门羹”。其效果是:沁阳市虽没有石英石,却利用三门峡等地的硅资源,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太阳能光伏玻璃生产基地之一;没有铅,却利用毗邻济源铅业基地的优势,建成了亚洲最大的电动车蓄电池生产基地;没有煤,却与山西合作,促成16个总投资达35亿元的项目落户,每年山西煤炭在沁阳集散8000万吨,催生了洗煤、物流及相关服务业。2010年,沁阳市又引进了一期投资25亿元的煤制气项目,创造了“沁晋之好”的佳话。
毋庸置疑,经济的发展与市场要素的保障程度始终成正比。沁北产业集聚区的高速发展意味着沁阳在资金、土地资源以及电、水、气、煤等能源要素的充足供给。“人才、资金、政策都向这里集聚,我们在倾全市之力打造这一经济增长极,使其既强又快发展。力争‘十二五’末,沁北产业集聚区销售收入完成700亿元、税收达到15亿元、安置就业8万人。”魏新洪说,“对产业集聚区内的项目,采取‘四个一’服务机制,即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
“‘企业无事不插手、企业有事不丢手’,这里全方位、保姆式的服务让我们创造了一个个奇迹。”昊华“双二十”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项目从征地到投产仅用13个月,创造了令业内惊叹的“昊华速度”;为保证昊华二期项目如期开工,沁阳市还拿出8000余万元,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两个自然村97户376人的搬迁。
实践又一次表明,按市场法则配置资源是加快发展的正道。截至目前,沁北产业集聚区基本实现了园区功能多元化、园区服务市场化、资源利用高效化。沁北产业集聚区自身的建设也在进一步加强,该区健全管理体系、职能体系、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以“统筹、高效、活力”为原则,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建立,产业集聚区的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