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作为我市历史最悠久的学校之一,道清中学穿越历史风雨,经历岁月坎坷,砥砺奋进90载,虽几经整合,屡迁基址,数易校名,但薪火相传,文脉不断,桃李争荣,成为镌刻焦作时代记忆的重要篇章。乘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东风,在我市调整布局、优化结构、合校并点、扩大规模的过程中,今年,道清中学又迎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为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校的往事新貌,本报今日起特推出道清中学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麻 酩
本报通讯员 王君霞
校名更迭记载学校变迁
1907年3月3日,我国早期的铁路线之一、河南省境内第一条铁路——从浚县道口至沁阳清化的道清铁路竣工通车。为了解决道清铁路员工子弟的求学问题,1923年9月,北洋政府交通部设立的焦作第一所铁路企业职工子弟学校——焦作扶轮学校正式成立。
自日寇1938年侵占焦作起,到1945年抗战胜利,再到1948年焦作解放,整整10年时间里,焦作扶轮学校数易校名。解放后,1952年3月,郑州铁路局恢复扶轮小学为焦作铁路职工子弟小学,校址设在焦作市烈士街中段的南厂原道清铁路局所在地。上世纪60年代末,学校易名为焦作铁中。
2004年12月1日,遵照国家有关铁路企业体制改革的指令,焦作铁中(含铁小)移交焦作市人民政府,直属焦作市教育局领导。2005年1月1日,焦作铁中正式更名为道清学校。2008年暑假前,市教育局进行教育资源整合,将道清中学的高中部分并入市外国语中学,至此,道清中学成为一所初级中学。
师资力量不断增强
道清中学前身焦作扶轮小学最初只有初小,教职人员18人,学生95人。到1936年,焦作扶轮学校在校学生已近500人。在这一历史时期,该校已建立中国共产党党组织,成为焦作当时的红色堡垒。抗日战争爆发后,该校革命师生不屈不挠与敌人斗争,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
解放后,焦作铁小独立,当时有教职工24人,在校生达到531人。2004年,待王铁小、月山铁中、月山铁小先后撤并到焦作铁中,至此,在校生达到1700人,教职工有151人。改革开放以后,焦作铁中坚持特色办学,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成绩尤为突出,先后有20名教师被评为“名优教师”或“骨干教师”。
特别是近4年来,道清中学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办学的根本,领导班子成员实行精细化管理,每人按各班级实际分包一定数量的学生,协同班主任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在去年焦作市举行的教学技能大赛录像课评比中,道清中学5名参赛选手均获一等奖。
育人塑魂打造道清精神
2004年移交地方政府时,道清中学老校区的校舍已十分陈旧,经鉴定不能正常使用。为了不中断正常教学,2008年暑假期间,道清中学在进行资源整合后,接受市教育局的应急安排,全体师生临时搬到现在道清小学的一座实验楼中继续办学。同时,市政府投巨资对道清中学进行全面改造。
在如此困难的处境中,道清中学新的领导班子向全校教职工发出了“发扬光荣传统,振奋拼搏精神,用心教书育人,创办一流学校”的号召,全校上下奋发图强,克服困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2011年焦作市中招考试中,道清中学有9名学生被焦作一中录取,有10名学生考入焦作十一中,被省级示范高中录取的学生人数,远远超过了原定的任务指标。在2011年全市初中教学质量监测中,该校跃居市直初中第三名。还是在2011年,该校获得全市教育质量突出进步奖。
2011年初,道清中学建设项目奠基,经过规划改造后的新道清中学,将成为一所政府投资4000余万元、建筑面积17282.5 平方米、12轨36个教学班、在校生1800人的市重点初中。
在新道清中学即将于今年8月全面投入使用之际,它也迎来了自己的鲐背之年。是时,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将是一所设计新颖、设备先进的学校。道清中学全体师生正满怀信心,鼓足干劲,决心更加勤奋地工作,打造一所底蕴深厚、优质一流的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