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3月7日,《书法导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报道了我市民国书法家杨望尼先生的事迹,在我市乃至全省引起反响。市委副书记、市长魏新洪为此作了批示,指出“要积极培养文艺人才,宣传我市文艺成果,扩大我市文化影响,增厚我市文化底蕴。”为贯彻落实魏市长批示精神,本报特刊发深读文章,向全市读者推介这位艺术造诣深厚却长期鲜为人知的民国书法家,以飨读者。
为什么说杨望尼是民国书法家呢?我们不妨先看几个资料。
王朝宾在1989年为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民国书法》一书写的序言中指出:“民国时期随着艺术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以高等学校和著名书法家为核心的书法团体和艺术流派。北京大学、南京金陵大学、上海艺专、杭州艺专、天津南开大学等学校设有艺术专科,开设书法课,培养书法人才,并组织书法研究会,开展书法艺术的学术研究。”出生于沁阳崇义村的杨望尼正是在民国十三年(1922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的,并在校参加书法研究会,经常听徐悲鸿、沈尹默、陈师曾、陈半丁等名家讲书法课,从而走上书法道路。《民国书法》在序言之后,还以出生年月为序,列出286名民国书家的姓名。此名单的最后十六名书家是“张大千、瞿秋白、王蘧常、沙孟海、郦禾农、丰子愷、谢随安、萧娴、许道元、杨望尼、史野、闻宥、方严、高二适、林国选、白蕉。”杨望尼的名字赫然名列其中,实属难得。
赵心田在《河南书法五千年》一书的导语中,说:“民国时期,河南擅书者可为寥寥。袁世凯楷书竟也可观;有“民国四公子”之称的袁可文、张伯驹,作书鉴书,书坛亦其风流处;丁康保、刘澄之、秦树声、马吉樟、邵瑞彭、林东郊、李汉珍、杨望尼等,各有所擅。”
从以上两本书的介绍看,民国时期属沁阳籍的有名望书法家惟独杨望尼一人而已。正是这位普普通通的老人,为古怀庆府所在地的沁阳增添了一道优秀传统文化亮丽的风景线,可喜可贺,值得沁阳人民引为骄傲。
中国书法家协会机关刊物《中国书法》,对杨望尼也有较高的评价。2002年第2期《中国书法》刊登的张士钧先生的《河南近现代部分书家述略》分4个历史时期介绍了近40位书法家。在民国时期的书家中,这样介绍杨望尼:“杨望尼(生卒年不详),沁阳人。能文善辞,研法篆隶,师法北碑。早年有唐楷诸家功底,尤对颜体十分用功,旋即涉略《龙门二十品》、《张猛龙》、《中岳灵庙碑》《郑文公碑》等刻石拓本,取法六朝照像,追求稚拙朴厚、雄浑苍健的书风,能从宽阔稳妥中流露出超逸古拙之气。”2008年第11期《中国书法》发表的宗致远先生的《开封书法百年》一文中在介绍杨望尼夫妇参加1934年河南书法家作品展览时,这样写道:“杨望尼的魏碑行楷稚拙厚重,大朴不雕;其妻陈励修的楷书取法二爨,功力深厚,可谓夫唱妇随。”
杨望尼的书法家地位,主要是在30年代到40年代,即民国十九年至民国三十九年,于河南开封、陕西西安两地奠定的。30年代初,杨望尼携夫人(也是书法知己)陈励修来到河南省省会开封,任河南省地政筹备处秘书及画社评判委员会主席。当时,杨望尼宗学北碑,取法六朝照像,字势险绝,随遇而安。同时书师二王,奔放奇纵,一扫明末清初遗留拘谨乏趣、平弱无力之书风,为当时书家所锺爱赏识。
1932年,河南全省遭遇大旱灾。省里举办了一次书画义展,杨望尼慷慨拿出自己的25幅书画作品参展,所得义卖款全部捐给省里赈灾。同时,他还拿出自己珍藏的38幅名家古画,交到新乡文福堂寄卖。几经周折,最后将古画所得款从山西购入近300担杂粮,运到家乡沁阳,除留下300斤杂粮作自用外,其余全部分给当地灾民。杨望尼此举颇受乡亲们所敬仰,大家纷纷议论,要兑钱为他立长生碑。可立碑之事遭到杨望尼拒绝。他语重心长地对乡亲们说:“荒旱之年,购粮度荒,乃心意所使,非为名利耳。同为乡梓,应尽本分,拟碑之举,实不敢当。”从此,杨望尼先生更受众人敬仰,被人们唤作“大恩人”、“大善人”。
30年代中期,杨望尼携夫人陈励修来到陕西省省会西安,主要师从民国大书家于右任学习书法。杨望尼出生于光绪年间(1899年),属于第二代的民国书法家。他既受到严格的国学教育,又吸收了一些西方文化,思想活跃,治学严谨,有较深的传统功力。他在于老的栽培指导下,对魏碑书体又下了一大番功夫,十多年内常临《张黑女墓志铭》、《张猛龙碑》,以及《龙门二十品》、《中岳灵庙碑》、《石门铭》等。他曾将于右任写的五绝诗“朝学石门铭,墓临二十品。竟夜集诗联,不知泪湿枕”工工整整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牢记在心,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刻苦磨炼自己的书法真功夫。同时,他的草书既继承了章草的笔法,而又有所创新,并且将孙过庭《书谱》中单字独写的技巧揉进自己的草书中,代表符号规范,又颇有章草之味,让人一看便为之“功底厚、字体美”所倾倒,总想连连多看几眼才过瘾。比如他晚年所写的草书立轴《明月出深山》、草书册页《书法漫谈》一共23页)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001年8月,陕西省文德拍卖有限公司在西安文艺路群众艺术馆举办书画拍卖会时,展出了杨望尼的10多幅书画作品。其中刊登在《拍卖图录》中的作品分别是:荷花与书法、菊花与书法、海棠与书法、萝卜与书法等5幅书画合璧佳作。当时每件标的起拍价与国内的书画名人相似,都在4500-5500元,拍卖中十分抢手。
既然杨望尼的书法于30年代初到50年代初在开封、西安已经相当出名,那么为什么这位民国书法家有好长一段时间又消声匿迹了呢?这要从当时的社会大局和个人的机遇来找答案。
30年代中后期,杨望尼来到陕西,先后在杨虎城、于右任部下任职。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杨虎城被蒋介石逮捕,杨望尼因曾在杨虎城部下任秘书,也受到牵连,被关入监狱长达三个多月。后经于右任出面保出,遂后到于右任掌管的西北审计部任审计处处长。1949年5月西安解放,杨望尼作为国民政府旧人员被人民政府接收,编为西北财经局一般工作人员。1951年春,工作一段时间的杨望尼给曾在西安认识的好友、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办公室秘书南汉臣写信,谈西安解放后自己的工作和处境。南汉臣遂给他复信,让他亲自到北京去面谈。于是,5月初他给西北财经局请了假,动身到北京去面见南汉臣。
可是当他坐火车到达洛阳站时,几十年没有回过家的游子却思乡心切,决定下火车先到老家看看,然后再去北京。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此时,恰逢全国开始搞镇反运动。当杨望尼坐汽车回到老家崇义后,因他过去给国民党干过事,还在陕南当过伪县长,乡村干部就立即通知杨望尼先不要走,暂留下来接受镇反运动审查。一回到老家突然发生了如此想不到的变故,把杨望尼急煞了。他马上给北京的南汉臣写信告急。不几天南汉臣给他寄来了复信,信中说:“应该接受地方审查,等审查无事后再来北京。”于是杨望尼暂时留在了家乡,参加了当地的镇反运动。他虽然在历史上并没有什么反革命罪行。但如火如荼的镇反运动仍把他框定在“不可信任”的“被管制”圈子内,他几乎成了每一次政治运动的斗争对象。从1951年5月他回到家乡到1981年2月在中渠沟村教戏时去世,从50多岁到80多岁,将近30年的漫长岁月,他在农村政治上蒙受奇冤,生活上穷苦潦倒,如同乞丐,孤苦伶仃,走完了他人生中最为不幸、最受苦难的一大段艰苦路程。
然而一个深深热爱艺术的人,是不会停止对艺术的追求的。这就好比压在石板之下的小草,虽身子被压得弯弯曲曲,但还是顽强地积极生长着。当年杨望尼一个人住在自家北边的一间土屋子时,他自己一天早起做一次饭吃三顿,穿着旧衣服,睡在没有褥子的稻草床上,零花钱没有着落。但他还是在一块木板上作书作画。沁阳县的书画爱好者尚亚卿、王一善、纪全成等都慕名登门拜访,请教书画技艺。临走时,杨望尼还要赠送他们自己的书画作品。现在,尚亚卿老师家中还珍藏着杨望尼亲手为他作的两件书画作品,一幅是行草条幅,一幅是国画青松。
1979年春天,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拨乱反正,经济、文化开始复苏的大好时期。此时正在中渠沟教京戏的杨望尼,顿时感到了政治上的“春天”来到了,他眉开眼笑,精神焕发,利用排戏空闲时间,开心地书写了一幅草书条幅:“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吟度玉门关。”如今这幅作品,在他侄儿杨书和家中珍藏着。同时,杨望尼结合自己几十年的书法实践,精心写出好书法的深切感受,名为《书法漫谈》。这年九月的一天,杨望尼用草书体一气写完23张册页,先后辗转到几个人手中保存。
一次,笔者很幸运地从市委宣传部杨吉同志手中得到一份书法册页的墨迹复印件,高兴万分,反复阅读学习,并一字一句地将原草书翻译成一篇文章,还写了一篇阅读这一书法论文的体会文章,一起投稿于黑龙江省的一个书法杂志。2009年第4期的《书法赏评》上,竟将杨望尼的《书法漫谈》全文和笔者阅读这篇论文的体会全都登了出来,还刊登两页杨望尼书写这篇文章的墨迹。从此,杨望尼这位民国书法家又在全社会和当今书坛露面了。
去年年底,沁阳市政协新改版、编有16万字的《沁阳文史资料》15期,在《艺林撷英》栏目中,刊登了杨望尼慷慨赈灾留清名、失而复得的“尖团字草稿”和他晚年书法艺术的“珠联璧合”三件轶事,以及两页《书法漫谈》墨迹图片。今年元月初,我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和市政协主办的2012年第一期《沁园春》杂志,用7个整页、12000多字,全面报道了杨望尼一生的坎坷经历和书画创作;屈云惠先生还专门为这篇报道配写了一篇评论文章。发表后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今年3月7日,《书法导报》用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出近5000字的《极虑专精,不懈于怀——记杨望尼先生》书法长文和杨望尼的5幅书画作品图片。《书法导报》社王总编专门给我市领导寄来了发表报道杨望尼文章的这期报纸,市委副书记、市长魏新洪阅后,专门批示四条意见,让市委、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宣传、落实。
笔者坚信,随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进一步贯彻落实,杨望尼这位民国书法家的宣传将伴随着我市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一步步地深入。如果杨望尼先生地下有知,他一定会感慨万分、含笑九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