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小金
2007年闫小金公公被诊断为严重脑梗塞,六年来,从喂吃喂喝到端屎端尿、洗头洗脚、清洗衣物,闫小金照顾公公细心周到,无微不至。在炎热的夏季,因公公患病不能用空调和电扇,她用扇子为老人解热。她还专门买了微型电视机放在公公床头,给老人解烦。平时经常搀扶老人上街散步,每逢过年过节,她都要骑着三轮车载着老人去商场为其挑选合身的衣服。如今,在闫小金的精心照料下,老人精神矍铄,容光焕发。
方全英
十年前,丈夫瘫痪在床,医生说康复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方全英下定了决心要与疾病作斗争,她坚持每天为丈夫做按摩,当人体拐杖,十年如一日。每当听说某地有药品对丈夫的康复有帮助时,她都要去购买。由于每天休息时间不足5个小时,她严重睡眠不足,经常在给丈夫做药物治疗时,被滚烫的药水烫到手或脸。几年下来,丈夫的状况日渐好转,可以自己扶着墙走路了,创造了医生口中的奇迹。
司德义
把满腔的爱献给了最钟爱的社会福利事业。她认真为每个院民建立健康档案,熟悉每个院民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脾气爱好。并结合院内老人身体状况,刻苦钻研医学知识,在治疗脑血管病方面具有独特的造诣,擅长诊治老年常见病多发病、擅长老年心理疏导。一年365天,只要老人和孩子出现身体不适,她都能做到随叫随到,悉心照料。她得到了院民、领导、同志们的一致好评,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裴嘉伟
有着一个特殊的“三代家庭”——70多岁高龄且多病的爷爷、瘫痪在床13年之久的爸爸和不满13岁的他。面对艰难,他没有怨天尤人。在贫困中他任劳任怨;在艰难中他无怨无悔;在生活上他自信乐观。他每天坚持做的都是照顾常年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的爸爸,帮助腿脚不太灵便的爷爷做家务及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他的感人事迹深受乡邻的好评。
贾小双
身有残疾的他,在老母亲身染肺心病多年、老父亲患上偏瘫后遗症的情况下,将双亲接到自己家中精心照料。老人相继去世后,逢年过节,他都要亲自到镇敬老院为老人们送慰问品;免费为五保户、孤寡老人诊治达3000多人次,减免医疗费15万元;他还钻研医术,充分发挥中草药、针炙等传统中医特色技术,诊治常见病和疑难病;为军烈属、困难户低价供药达8000多人次,多次获得全国“公益之星”。
谢 英
她是个养女,15岁进入这个家庭。1999年养父去世后,养母精神恍惚,患上了老年痴呆症,严重时不认亲人、不辨方向、不分时间,她只好与丈夫轮流看护。2008年,养母瘫痪在床,她和养母同睡一张床。天气好的时候,她把养母抱出去晒太阳。生病十余年来,养母从没长过褥疮,被褥也常换洗、干干净净、没有异味。孝心的真诚付出,使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更加温馨和谐。
王进洲
他过继到伯父家中。儿子、儿媳常年在外打工,他的伯父早年去世,留下年老多病的奶奶和双目失明的老娘,爱人双腿残疾,照理一家人的重担就落在了他的肩上。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奶奶一百零三岁安然去世。老娘八十多岁,双目失明已经五十多年,生活不能自理,每顿饭都要端到面前。他不怕脏、不怕累、任劳任怨地照顾奶奶和全家的感人事迹在村民中广为传颂,受到了全村父老乡亲的一致赞誉。
王桂香
2002年王桂香的爱人遭遇车祸,撒手人寰,留下了一个1岁多的女儿和即将出世的孩子。年迈的公婆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相继病倒,婆婆偏瘫,语言出现障碍,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公公在2002年10月因患胃癌晚期做了两次大手术,再加上两个幼小的孩子,家庭的重担落到了她柔弱的肩膀上。照顾老人她细致入微,不怕脏不嫌累,和婆婆同榻而卧,为婆婆擦洗身子、穿衣、喂药。虽然家庭困难,但她决心做婆婆的“腿脚”,孩子的“臂膀”,家庭的支柱。
杨保山
在医学岗位上,兢兢业业,把病人的事当做自己的事。在生活中,他无微不至地照顾患有白血病的岳母,使岳母的生命从发病到死亡延缓了8年。之后,岳父被确诊为食道癌,他又将岳父接到自己的家中服侍。老人们相继离世后,他又接过了照应痴傻妻姐的任务,一照应就是12年。2006年,含辛茹苦将自己带大的老父亲突发脑溢血,身体瘫痪,杨保山常年背着老父亲往返于医院和家庭之间。
王丽萍
2002年公爹突发脑溢血瘫痪在床,吃喝拉撒全都在床上,从此她挑起了照顾老人的重担。连续三年,她晚上跟瘫痪在床的公爹同住一个房间,喂饭、喂药、擦屎端尿;为防止老人的肌肉萎缩,她每天为公爹进行按摩;老人病重期间,她学会了插尿管、通大便、扎液体。公爹去世后,她经常带着婆婆一块去娘家走亲戚;老人的衣服、被单都由她来洗;早上上班前,她把冲好的鸡蛋水或奶粉端到婆婆的床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