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焦作新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抓住机遇谋更大发展
◆项目建设进行时
新区招商引资创新推进
新区承接产业转移“给力接力”
“亮剑”行动成效显著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开展
夸夸咱村的两个“团”
开展商务礼仪培训
新区创业品牌化建设渐入佳境
新区公共资源交易增效节资创佳绩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5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夸夸咱村的两个“团”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本报记者 付凯明

  提及新区李万街道南张村的两个“团”,附近十里八乡可谓无人不知晓。由该村百姓自发组织的怀梆团和豫剧团,在丰富群众生活、繁荣戏剧艺术等方面功不可没。百姓说每每说起这两个“团”,无不竖指称赞,被村民骄傲地称为村里的“俩宝”。

  一夸成立早

  南张村久负艺术之村盛名。旧社会,全村共分四社,各社每到冬闲都要排练民间精彩节目,如背桩、高跷、旱船、走马灯等,春节期间还互相交流表演。

  抗日战争时期,南张村文化艺术活动仍未间断。为了搞好抗战宣传工作,该村组织成立了抗战文工团,随军转移焦晋地区。1965年,该村成立了豫剧团,专演现代戏,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改革开放以来,南张村的文艺事业更是兴旺发达,百花齐放。豫剧、怀梆剧不断出新,歌舞、民乐相继登台,整个南张村成了文艺之方。多年来,该村的两个“团”自编自演了上百个节目,有些节目还被市、县、区调演,屡受表彰,一些省级媒体还专程来到南张村摄制纪录片。

  走在南张村,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文化艺术的氛围,这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如今有的老艺人虽已年逾古稀,但仍然活跃在民众之中。

  二夸形式多

  如今南张村的怀梆团和豫剧团共有成员100多人,他们全都来自本村,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13岁。当下,南张村的业余文化生活可谓是丰富多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各种各样的曲艺节目,从周一到周日,几乎天天都不间断。最难能可贵的是两个“团”的演出纯属自愿、自娱自乐且丰富民众生活,不带一点商业色彩。

  较以往传统的怀梆和豫剧相比,如今的快板、小品、相声、三句半等一些喜闻乐见、脍炙人口的曲艺形式纷纷呈现在百姓眼前。闲暇之余,村里的文艺骨干就精心编排节目,写剧本、搞演练,还专门聘请专业老师到村里授课。不仅如此,村里的计划生育、新农村建设、新农合宣传等大都一改传统宣传模式,用曲艺方式展现出来,从而让百姓打心眼儿里接受。

  该村现年86岁的老党员、老戏迷黄国安向记者提及村里的文艺活动时高兴地合不拢嘴:“俺村的文艺活动搞得好!你别看我这把年纪了,他们的演出我基本每场都看,我的孩子、儿媳妇也都在豫剧团演出,这是我晚年最大的幸福,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过上好生活啊!”

  三夸内容好

  “新区取得新成就,男女老少尽开颜。党的政策就是好,农民生活比蜜甜。新区开发发展快,农民过上幸福年。”这是南张村豫剧团自编自演《农民上了幸福船》中的一段歌词。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两个“团”里的村民大都年龄偏大、懂电脑会打字的少,但这丝毫影响不到他们原创的热情,翻开村民自编的剧本和歌词,句句琅琅上口,字字暖人心脾。不论是小品、相声、三句半,还是新改编的豫剧,思想活泼健康,内容积极向上。

  随着村里这两个“团”的名气越来越大,附近的乡镇都纷纷前来取经,或干脆邀请过去演上几场。《少生快富闯天下》、《近亲结婚祸非浅》、《两亲家夸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好》……这些靠村墙头、大喇叭宣传的政策和措施,如今在南张村已基本上被村民们以各种曲艺形式展现出来,而且内容丰富,感染力强。

  在南张村采访,记者充分感受到了新农村的变化,这个变化不仅仅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改变,更重要的是在于老百精神层面和生活品位的提高。正如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和平所说:“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以后,就是要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繁荣戏剧艺术,以满足百姓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盘活民间文化资源,培育民间文化能人,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农村文化中心建设热情,使新农村的物质、精神双丰收,百姓生活更加美好。”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