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茶:为荼字重文,从艸、余声,本义作“苦菜”解,(见说文许箸)见荼字下;郝懿行氏谓“今茶字古作荼,至唐陆羽著茶经,始减一画作茶”;顾炎武氏谓“荼荈之荼与荼苦之荼本是一字,古时未分麻韵,亦只读为徒;东汉以下,乃音宅加反,而加字音居何反,犹在歌、戈韵,梁以下始有今音,又妄减一画为茶字,唐岱岳观王圆题名碑,两见荼字,皆从艸以余;尔雅‘槚、苦荼’;广韵九麻中有荼字又有茶字,注曰俗是也”;是荼茶古为一字,而今形音义全异。
隶书茶:从木,从芲(花)省,(省芲下匕)木之花叶可供冲汁作饮料者为茶,其本义作“茗”解,(见集韵)即茶荈之茶,俗称茶叶。
追溯茶的起源,论述很多,莫衷一是。传说神农有一次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适有几片叶子飘进了锅里,随后煮过叶子的水,颜色微微变黄,神农喝了以后,感觉神清气爽,凭借多年尝百草的丰富经验,判定这些树叶是生津止渴、提神醒脑的良药。于是世间就有了茶,这是关于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随着茶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伴侣,饮茶的境界也进一步升华,进而形成了茶文化。而在中国也只有茶这种植物,与高深莫测的“道”连在了一起,周身弥漫着平和虚静的道气。“茶道”这一词最初见于唐代《封氏闻见记》:“……茶道大兴。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而“茶道”的创始者,正是《茶经》著书之人——陆羽,后人尊称其为“茶圣”。与此同时茶道也传到了日本,进一步提纯为一门“和、敬、清、寂”的禅门艺术,禅茶一味,道在茶中行。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人,便是人间好时节。”人生苦短,百味杂陈。思虑之时,烦忧之处,不妨沏上一壶清茶,让幽幽清茗涤净周身劳顿,在以茶香为生命底色的人生羁旅中,寻获一份回归大自然的朴素心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