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影峡谷是中原大地民众的祈福宝地。每年春秋两季,数以万计的民众常常成群结队到这里踏春寻秋,焚香祈福,把心中许多美好的愿望寄托在传说和希望之中。净影峡谷之所以成为民众喜爱的祈福之地,源于这里众多神奇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这里并无人烟,是东海龙王的一片领地。龙生九子以后,老龙王就将这一带山水交给最小的儿子管理。顽皮的九龙子便化做一条漂亮的小黄龙,掌管着这一方的风雨雷电。由于活儿清闲,有空的时候,黄龙常常变成一个清秀帅气的小伙子,在大山之中漫游,放眼美景,赏阅野花,陶醉在人间胜境之中。
一天,黄龙来到清澈的小溪前,正要去戏水游玩,远远看到一位美丽的姑娘在浣纱。姑娘的身影很美,姑娘的动作更如仙姿般妙曼无比。黄龙看得发了呆,忍不住走到跟前去搭话,谁知走近之时,却发现姑娘正在独自垂泪。
黄龙很是惊讶,怜香惜玉之情油然而生,忍不住询问缘由。姑娘看到眼前这位小伙子清爽帅气,并无恶意,便扯下头上的纱巾,诉说满腹的委屈。原来姑娘虽然模样十分俊美,但满头毫发不生,由于天生秃头,年过二八还无人提亲。
姑娘的家人渐渐地生出一些厌烦之意,认为姑娘的秃头是不祥之兆。姑娘很快便觉察到家人的心思,便常常到小溪边一边洗衣,一边默默流泪。黄龙听过姑娘的讲述,顿生许多爱怜,便调动身上的非凡魔力,顺手在姑娘头上轻轻一摸,顷刻间,姑娘的头上便生出浓密乌黑的头发。
姑娘欣喜万分,对这个清秀的小伙子敬慕不已,再加上自己的头已被这个男人摸过,便产生出以身相许的想法。黄龙看到眼前这位美丽多情的少女温柔娴静、楚楚动人,也开始动了凡心,于是,带着姑娘回到自己居住的洞穴。两个人做起了夫妻,过起了凡人的生活。
姑娘走失后,家人多方寻找,最后在净影峡谷中找到了姑娘。亲人相聚,泣泪相觑,看到净影峡谷中庄稼、菜蔬长得格外茁壮,受够了缺水之苦的家人惊问缘故,才知道这里有黄龙相护,不光庄稼长势好,就连周围的山林野草状态也大不一样。
姑娘的家人回去后奔走相告,众多山民便纷纷相邀,集体搬迁到净影峡谷定居生活。人们开荒种地,年年风调雨顺,净影寺这片天地之间的世外桃源,开始有了旺盛的人气,成为百姓心中的宝地。
净影峡谷的热闹景象惊动了龙王,龙王派人打探,才知道自己的儿子与凡间女子通婚,已经触犯了天条,龙王怕玉帝震怒,惩罚它的家族,便首先下手,将黄龙囚禁在净影峡谷南边的一个千万年形成的石瓮之中。
黄龙被囚之后,日夜思念自己的妻子,便常常在夜深人静之时,喷水凿石,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水击石穿,打通了石瓮北面的石壁,形成了奇异的景象。白天,这里是一道美丽的瀑布,而到深夜,黄龙便悄悄地穿过石壁,来到净影峡谷与妻子相会。
后来,黄龙的八个哥哥经常到这里来看望弟弟,发现这里不仅风景胜过东海龙宫,而且人们之间真情相待,男欢女爱,便经常到这里,流连忘返。当时,净影寺的高僧慧远法师每天都在距龙门瀑布不远处的讲经阁上释义佛经,说法布施,成百上千的善男信女为佛法痴迷。九龙子也忍不住凝神静听,时间久了,九龙子被佛法点化,有了很高的境界,竟能够化身为人间祥兽,为天下百姓带来许多幸福和祥瑞,成为百姓顶礼膜拜、祈福求缘的神圣之物。九龙子也有了各自十分可爱的人间形象,分别是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饕餮、狴犴、赑屃、貔貅。其中,囚牛是音乐的象征;睚眦是勇敢尚武的象征;嘲风是平安的象征;蒲牢是歌颂的象征;狻猊是佛家香火的象征;饕餮是美食的象征;狴犴是正义诉讼的象征;赑屃是文化的象征;貔貅是财富的象征。由于它们形象奇特,又代表着人间的各种美好愿望,人们便纷纷前来烧香祈福,久而久之,这里变成了方圆几百里民众寄托愿望,祈福未来的宝地。
由于净影慧远在中国佛教史上影响巨大,关于他的故事不仅雕刻于历代碑文之上,而且在净影周边也流传很广。
相传净影寺东边的讲经阁是当年慧远讲经说法的地方,原先叫做说法台,是一处依山傍水的山崖平台,长宽都是三丈有余。当年,慧远和高僧昙延相交甚密,昙延每次来访,两人都会在说法台上倾心交谈,探讨佛理。他们往往是一边共同禅悟佛理,一边饮茶品茗,撰写经书。当时的净影寺林静草幽,松歌鸟鸣,瀑声滔滔,山石成林,两个人沉醉在这样的凡界仙境中,常常废寝忘食,留下无数清影佳话。唐朝著名诗人祖咏曾经站在当年的古说法台上动情地吟咏道:“兰若无人到,真僧出复稀。苔侵行道席,云湿坐禅衣。涧鼠缘香案,山蝉噪竹扉。世间不常见,宁止暂忘归。”让我们闭上眼睛尽情回味吧,那该是一种怎样的神仙境界!
再后来,慧远决定在此说法台上注释《涅架经》。因为翻译注解工程浩大,旷日持久,慧远禅师不知磨秃了多少笔锋。所以,随手扔掉手中的残笔,就成了慧远禅师的一个习惯动作。明朝吏部尚书王国光曾经在掷笔台上仰望高天,沐浴松风,写下了一首七言绝句:“高僧云卧到莲宫,台上传经写色空。落笔山头乘鹤去,老松犹响雨苍风。”尽述掷笔台上的灵空高远。
《涅架经》注解完成后,僧人们有感于慧远及说法台的功绩,在说法台上建起了讲经阁,供慧远大师在这里讲经说法。每每讲经之时,慧远大师声若洪钟,说法如理,引人入胜,不仅吸引了数以千计的信徒,甚至连说法台周围崖壁上的青石,也在佛法的潜移默化之下,慢慢都有了佛的模样。这些带着佛的形象精神的青石,被后人雕刻整理,便成了净影峡谷今天让人叹为观止的石刻群。这些带着慧远灵光的佛教石雕,在今天更成为周围百姓祈祷美好生活的理想境地。
(原载5月9日《参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