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雪琴
一座座别墅式的两层小洋楼、一条条宽阔笔直的街道、一片片整齐碧绿的绿化带……5月18日,记者走进新区李万街道北李万村,好像走进了花园式小区,要不是村口矗立着“北李万新村”的标牌,记者真不敢相信自己走进的这个地方竟然是一个村庄!
“我活了这么大年纪,没想到每月能领200多元的养老保险金、320元的失地农民保险金,村里每月发120元的生活补贴,春节发300元钱,中秋节发200元钱,平均每个月能领700多元钱呢!孩子们有的做生意,有的打工,有的在工厂上班,收入都可以。如今,我吃得好,穿得好,身体也好,觉得生活越来越有奔头!”北李万村82岁的村民范克义感慨地对记者说。
该村村民王素丽是一个性格开朗、爱说爱笑的人,她笑着对记者说:“我今年50多岁了,白天在市公安局车管所门口摆摊卖饮料,每月收入一两千块;晚上,我组织三四十个中老年妇女在村里的灯光球场跳舞、唱歌,生活既幸福又充实。我们的秧歌队在新区举办的春节文艺会演上多次获奖,在区里很有名气呢!”王素丽告诉记者,她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儿子在部队是军官,女儿已经出嫁,丈夫在万鑫商贸城租了个门面房做生意,每月收入一千多元,日子过得还不错。
该村党支部书记王金璋告诉记者:“北李万村有788口人,每年集体收入230多万元,主要经济来源是河南理工大学1栋宿舍楼、1个学生餐厅以及万鑫商贸城店铺的租金。村民的收入五花八门,有的做生意,有的包工程,有的跑运输,人均年收入嘛,保守一点说,6000多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