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参考·悦读 上一版3
扎克伯格的成功给中国创业者的启示
老外动车翘脚骂人
一盘热乎乎的冷餐
别忘了,“最美女教师”是个“临时工”
宫斗剧是垃圾吗
中国加油痛苦指数
全球排第四
领导悬浮照再现
自免屈膝礼
流过生命的河
舌尖上的中国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5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盘热乎乎的冷餐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书 名:触电的帝国:电报与中国近代史

  作 者:马伯庸 阎乃川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版 别:2012年4月第一版

  □亚 兰

  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

  既非君手书,又无君墨迹。

  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

  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

  这是一首晚清才子黄遵宪的咏物诗,您能猜出来这首诗谜的谜底吗?没错,电报!

  在黄遵宪眼中,能够如电光火石一般迅速表情达意的通信工具非电报莫属。电报出现之前,我们传递信息的方式无非是快马加鞭、旗语狼烟抑或青鸟传信、双鱼递书,但终究无法避免烽火戏诸侯的悲哀和锦书难托的无奈。而电报的出现让讯息快捷、高效地传递,也让深重的思念“一闪而至”。

  电报存在的百余年历史当中,它曾有过极致的光彩,甚至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如今电报已经退出了通信界的舞台,但它当年的辉煌以及辉煌背后的大事、奇事、趣事却没有随之泯灭。

  这不,北京亨通堂携手浙江大学出版社共同推出了《触电的帝国——电报与中国近代史》一书,用现代的观点为读者讲述了电报与中国近代史之间的不得不说的旧事。这本书是“网络鬼才”马伯庸和著名作家王钢的儿子闫乃川一块写就的。两个年轻人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搜寻着关于电报的蛛丝马迹,为世界电报史和中国近代史提供了新鲜的解读方式。

  你可知道法国钦差曾于1859年送给清廷一台电报机,却被“鬼子六”清廷以“此物无用”退货了;你可知晚清官场上的“大刺头”丁日昌曾经“暴力拆迁”了英国鬼子在上海私建的电报线,却又不动声色地在台湾铺设了中国自己的电报网;你可知“商父”盛宣怀与“商圣”胡雪岩为了争夺在内地首条电报线路怎样斗智斗勇、精彩纷呈?你可知电报体讲究“惜墨如金”,为何民国期间各军阀通电全国的电文都是洋洋洒洒、下笔万言?

  读过此书,你会发现原来从清末开始,许多重大的事件都与电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电报在中国起着科技推动社会变革的历史作用。

  作者本想通过电报这个道具,讲述一些轻松的话题、一些被遗忘的轶事。但写着写着就被自己翻找出来的历史资料吸引了,居然歪打正着,通过密集的信息透视出了一纸电报背后中国近代社会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王钢说儿子写此书“不是在抒情、编故事,而是在修史、在做学问。”王钢还笑称:两个年轻人狂热地、呕心沥血地写了一本比较冷门的史书类文字,好比他们费了半天劲在厨房忙活,结果端出来的是一盘热乎乎的冷餐!

  这盘冷餐不需从头至尾、逐字逐句地品位,随便翻到哪一页都是一样的有趣好看还禁得起咂摸。且看马伯庸和闫乃川如何抛开史官的嘴脸,把一段原本枯燥、复杂、太专业、技术含量太高的近代电报史写的妙趣盎然。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