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中国·世界 上一版3  4下一版
胡锦涛作出重要指示
国际时讯
国家煤监局将在河南等八省市
组织开展煤矿防治水重点督察
喜摘樱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公开征求意见
拍照留念
抢收海带
苏州发生金店抢劫案
歹徒8小时被擒获
关乎埃及未来的总统选举
标题新闻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5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延伸阅读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八旬老太独居小车棚 其子称接地气给母治病

  

八旬老妪独居4平米违建车棚

  儿子解释:用土方给老妈治糖尿病 专家观点:老人应接受科学治疗

  昨日,网友发微博@金陵晚报说,一间没水、没电的4平方米违建小房子,80多岁的老人家住在里面,她的子女呢?家里容不下老母亲的一张小床吗?

  金陵晚报记者找到了那名八旬老妪,街道和社区联系其家人,并给老人送上了吃食。截稿前,老妪的儿子找到记者解释并一直强调说,老妈患糖尿病,用土办法,接地气、晒太阳,是为了给老人治病。

  老太太怎么独住“破屋”?

  网友发了微博,也附上了照片,金陵晚报记者看到,那是一排蓝色的铁皮房子,立在楼房下的路边上。

  小房子也就一人多高,老太太住在其中一间。

  根据网友提供的地址,记者来到秦淮区金沙井附近,找到了老人所在的小区。一路人说,“你说的那个老人啊,我也见过,就在楼房下的停车棚里,那屋子破得啊,根本不能住人。我也不知道,怎么会有一名80多岁的老人一个人住在里面。”

  另一路人接话说,“那根本不是什么屋子,就是违章建筑的一个车棚,听说小区出新时,就要被拆了。”

  老人的耳朵已经听不清了

  昨天上午,金陵晚报记者找到老人居住的地方。那间小破屋格外显眼,门是用废弃的木板搭的,半掩着。屋顶上披着几张塑料纸。

  记者走近一看,一名老人坐在椅子上,背对着记者。记者尝试着叫了她几句,老人仿佛耳朵不大好,任凭记者大声地喊她,老人就是不回头。

  记者只好在一旁守着,打量了一下四周,这间屋子极尽简陋,面积大约4个平方米,相当昏暗的环境。一张板床、一床棉被、一张凳子,这就是老人全部的家当。

  门口还摆着一张桌子,上面放着脸盆和水瓶,桌子下放着一个盖有盖子的桶,记者猜测那个桶是给老人排便用的。

  此时,老人回过了头,看见记者,有点吃惊的样子,对着记者“咿咿呀呀”地哼着,对于记者的询问,她自顾自地回答着,却不知在说些什么。

  老人牙齿几乎掉光了,满脸的皱纹,至少也有80岁了,是位老奶奶,却剃着平头,眼睛有点浑。

  周围居民很可怜老太太

  不一会儿,外面围了一些人,他们大多是周围的居民。大家议论纷纷,指责声不绝于耳。

  据一居民介绍,老人的儿子就住在后面的单元楼的二楼里。

  “上周五上午5点多钟时,我就听到楼下叮叮咚咚也不知是干什么,后来才意识到,可能是那个儿子给他母亲搬家。”知情市民告诉记者。

  这几天,儿子家都会按时送吃的给老人,早上9点多钟的时候,刚刚送过一次。

  大家都认为天气越来越热,老人住在破屋里实在不妥。

  社区人员买馄饨给老人

  金陵晚报记者随即联系上了双塘街道以及弓箭坊社区,相关的负责人很快来到了现场。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一家人是外地的,儿子在南京买了房,把老人送到南京来。

  “这铁皮棚子是违建,小区出新的时候,就会被拆掉。”工作人员说。随即,她打通了老人儿子的手机。对方说,他在外有事上午赶不回来,但在电话里,他说自己并不是像大家想象中那样,不照管老人。

  中午12点钟了,眼看老人还没吃中饭,考虑到老人年纪大了,牙口不好,社区的负责人买来一碗馄饨给老人吃。

  儿子称是为给母亲治病

  昨天下午,金陵晚报记者电话联系了老人的儿子王先生。他与记者约了见面,想解释清楚,自己并不是不照顾老人,而是为了给老人治病,让老人住在小屋内,也是为了她的病情考虑。

  见了面后,王先生介绍说,老人姓胡,今年83岁,是泰兴人,患有非常严重的糖尿病。两三天前,他把老人接到南京来住。

  他说,5年前,老人在黄桥人民医院抢救,医生都说不行了,当时是家人抬着担架把老人送去的。

  为什么让老人居住在小屋里,而不是和家人住在二楼呢?王先生说,一来是为了给老人接地气,这样可以在一楼空地上,多运动运动;二来老人可以多晒晒太阳,出出汗,对病情有好处;三来晚上回家洗澡,用浴霸,对老人身体也好。且家人一直在给老人用药。

  王先生一再强调,自己并不是不照顾老人,“她是我的老母亲,我怎么能不管她呢!5年前老母亲已经不行了,而现在,她头发也长出来了,证明土办法对她是有好处的,希望大家能理解我!”

  接地气在西医上不认可

  王先生说,他这样做,是为了给老母亲治糖尿病,但是这种土办法科学吗?金陵晚报记者也咨询了东南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孙子林先生。

  他听了记者的介绍后说,对于糖尿病病人来说,多晒太阳、多运动是有科学依据的,对病情也是有帮助的。不过,老人年纪大了,也要适可而止。

  但出汗、接地气这种说法,在西医看来,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孙先生认为,老人长头发与糖尿病两者之间,应该没有什么关联。他建议,还是送老母亲到医院,科学治疗为好。

  马上要进入盛夏了,老人独居在小屋内的安全问题,也让人担忧,街道和社区的工作人员表示,会时不时与王先生联系,去看看老人,给予老人需要的帮助。来源: 金陵晚报

拉手网被疑误导消费者 团购“杏花村”实为贴牌酒

  

白酒还是很多人走亲访友过年的首选礼品,但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有消费者投诉说自己在团购网站“拉手网”上“团”了一箱汾酒集团的“杏花村酒”,买回来发现自己上了当,这竟然是一种“贴牌酒”。这又是怎么回事?

  调查

  团购“杏花村”藏猫腻

  “96元包邮!原价398元的汾酒杏花村十五年陈酿酒”,奔着这个广告,邱女士在团购网站“拉手网”上“团”了四瓶白酒。这么便宜买到家人爱喝的杏花村酒,她本来庆幸,但家人一喝却觉得不对劲,仔细对照,她也发现了问题。

  邱女士和正牌的酒一比较什么都一样,正牌酒的电话是酒厂的电话,一打就通,像这个电话没有人接,经过查询114,发现这是一个不用的小灵通电话。而汾酒集团提供的防伪码识别方法,她也压根儿没在瓶身上找到,仔细对照汾酒集团官方网站的产品目录,也根本找不到“45度”的“十五年陈酿”?又端详包装,邱女士看出了问题:我细看发现猫腻藏在里面一个最不起眼的地方,写了一个“百福兴酒”,实际上它写的是杏花村15年陈酿,我们看的都是这个,我们当时是按着这个买的,然后它在最不起眼的地方打了一个“百福兴酒”几个字。

  “贴牌”“正牌”该明示

  邱女士不解,自己明明在网上看到的是“杏花村酒”,当时所有的宣传都是“杏花村酒”。买来的确是不知来路“贴牌酒”。记者仔细查阅购物页面,的确在说明文字中对产品的描述都是“汾酒杏花村十五年陈酿酒”,只是在包装图片中,仔细辨认可以看到“杏花村酒”的标志右下方,有着很小的图章样文字“百福兴酒”。到底谁该为此担责?

  说法

  汾酒集团授权不便说

  拉手网关于“汾酒杏花村十五年陈酿酒”的销售页面显示,这项活动已经在2011年10月10日结束,共1060人购买,网页下方提供了白酒经销商的联系电话。“百福兴酒”到底是什么酒?经销商说,这是一种“贴牌酒”。这个酒叫杏花村百福系列酒,比如说杏花村授权可能是别的厂生产的,有它的授权,汾酒集团下属有好多这样的企业,汾酒集团给他们授权,可以生产它这个牌子的酒,但不是它本厂生产的。

  听上去这和一般意义上的“杏花村酒”还真的不是一回事,但当记者致电汾酒集团,工作人员也表示,只要没有防伪标识或者服务电话不对,就不是真的杏花村酒,但这种贴牌酒的授权,她不便透露。

  拉手网否认误导

  看来这位消费者团到的还真的不是杏花村,但是从采访中听起来汾酒集团的态度也是讳莫如深,消费者没有买到想买的酒又怎么办?

  邱女士表示:打过四五次客服电话,对方态度都特别好,但是就是不解决问题。自己和拉手网客服对此交涉,都没得到满意的答复,拉手网的工作人员面对“贴牌酒”的质疑不以为然,声称卖出的商品都是正品,不支持退货。并且我们这边已经和商家结完尾款,已经跟商家没有合作了。对于消费者的质疑,拉手网反复否认网站存在误导。

  律师

  涉嫌侵权网站有责任

  著名消费者维权律师邱宝昌说,网站有责任。网站里边应该报推销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的真实信息情况,如果是贴牌的,不是汾酒原产地产的是其厂家,然后贴牌的不是老百姓理解的真正的原厂的,那应该把真实情况告诉网民,那就是相当于在网站销售商品,涉嫌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对贴牌酒和正品酒的区别,网站应当明示,否则完全应该承担责任。商家的义务没有尽到,问题是它在网站上是不是明确告知了消费者,如果故意隐瞒了贴标的事实,它就构成了对消费者的误导,消费者完全有理由退货。来源:中国经济网-北京晚报

  

意外怀孕趋于年轻化 27岁女子做9次人流

  

中国江苏网5月23日讯 这两天,广西南宁一9岁女童人流的消息,引起多方关注。昨天上午,记者来到南京妇幼保健医院,了解到这里门诊人流量,每天就有七八十人至一百人,其中,意外怀孕少女增多,且越来越趋于年轻化。

  现场:13岁初中生拿压岁钱做人流手术

  今年13岁的莎莎(化名)满脸的稚气,当梳着“马尾辫”的她,出现在门诊做人流手术时,连医生都觉得心疼。

  莎莎在南京一所学校上初二,跟班上的一位男生“好”了3个多月。出事后,她不敢跟妈妈说,男孩更不敢跟父母透露半个字,只能扯谎说要上补习班,“骗”了300块钱。

  在做完系列检查后,300元就还剩100多了,幸亏莎莎多了一个心眼,带上自己的800块压岁钱。手术室内,虽然莎莎选择了微创无疼人流,但临上手术台时,还是紧张得两腿打颤。在手术中,她一直扯着嗓子喊:“我下次再也不敢了。”

  因为看到她太紧张,一旁的护士长临时充当起“母亲”的角色,抓着莎莎的手安慰她。术后,又冲了一杯糖水给她喝下,让她休息了2个多小时才让莎莎下床。为了不让父母、老师察觉出异样,尽管医生一再叮嘱她要休息,可莎莎还是出现在下午的课堂上。

  在采访中,门诊手术一位护士说,现在做人流手术的女性,已呈现出愈加年轻化的趋势,最小的只有13岁。人流手术对她们已经造成不小的伤害,而术后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对她们的伤害更大。加上有的医院喜欢打出“无痛人流不痛苦”的广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未婚女性产生不好的心理预设,从而行为更加草率。

  后果:堕胎9次有可能不孕

  今年27岁的小玫(化名),从上大一谈第一个男友开始,至今共做了9次流产手术。几乎一年一次,她已经成了门诊手术室的“常客”了。去年底,当她再次怀孕后,便选择了到药房买药自行“药流”。

  小玫认为,根据以往的经验,药物流产对子宫的伤害不大,也更加简单,加上是熟面孔,自己都不好意思再进手术室了,便选择到药房自行购买堕胎药。

  肚子疼了3天,小玫最后实在撑不住了,只能哭着告诉妈妈。

  妈妈大吃一惊,赶紧把她送到医院,经过诊断,胚胎已终止妊娠,但还在子宫内,没有排出,若不进行手术刮宫,将后患无穷。

  更让妈妈大惊失色的是,她已经是第9次流产了,极有可能造成不孕。

  为小玫实行手术的妇产科刘主任说,女性的子宫内膜,就好比是“田地”,如果子宫内膜伤痕累累,将来“种子”可能就没有了生长发育的“土壤”。像小玫这样多次人流的女性,极有可能永远失去“产权”,无法生育,给今后生活留下遗憾。

  她说,现在的年轻女性,怎么那么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居然人流8次后还不采取保护措施,简直是拿生命当儿戏。

  误区:“丁克”家族避孕措施不当

  如果说,莎莎、小玫因为无知选择人工流产,那么今年35岁的于女士刚做完第3次流产,则有些“冤”。

  据门诊医生介绍,于女士因为想当“丁克”,在第一次流产后,医生建议她上环。可于女士拒绝了,这位已婚人士居然选择用麝香贴在肚脐上的方式来“避孕”。现在,她肚脐眼周围的皮肤,都已快被膏药“捂烂”了。

  记者问她,结婚后为什么不采取上环或其他避孕措施。

  于女士的回答是,听说上环后例假会增多,而且今后取环会比较痛苦。她现在采用的是民间麝香避孕方法,失败后也都是采用微创或无痛手术,感觉应比上环轻松。

  南京市妇幼保健医院计划生育科叶宁荷主任说,明代医家薛立斋指出,小产重于大产,盖大产如粟熟自脱;小产有如生摘,破其皮壳,伤其根蒂也。

  她说,流产造成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流产后休养比正常分娩更重要。针对未婚人流数据增加,院方也积极加强这方面的宣教,现在已经把生殖健康讲座,开到大学校园里。

  数据显示,一般寒暑假和节假日后,大学生流产人数就会增加。针对大中学生“恋爱泛滥”,告诉他们正确的避孕方式,也能起到预防的效果,至少可以把对女性的伤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体验:200元左右就可买到流产药

  昨天中午,记者来到南京洪武路上的“先声”药店,经询问,一位工作人员推荐了180元和260元两种流产药物,是北京一家药厂生产的“米非司酮”和“前列腺素制剂”。随后,记者在网上“百度”了一下,跳出不下100条可供选择的“正规卖家”,称可在全国范围内快递,并有专家“在线”指导服用?记者从市妇幼人流宣教处室了解到,“米非司酮”又称“息隐”或“Ru486”,是一种新型的抗孕激素药物,可起到诱导流产、终止早孕的作用。有效率为65%~85%,而与米索前列醇合用,其成功率(即完全流产)可高达95%以上。

  妇产科刘主任说,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药物流产的,有些人群会出现副作用,而流产过程中的监护也很重要,有的还要住院观察,密切注意血压、脉搏及药物的副作用。临床上有很多病例,都是药流不干净,再到医院选择手术流产,造成的痛苦也是加倍的。

  [记者手记]

  曾听一位朋友说,她在女儿出国留学的行李箱里,塞了一包避孕药。当时,老公跟她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指责她在“纵容”女儿。

  这位朋友说,孩子出国后远离我们,万一“出事”,也是鞭长莫及。与其跟她讨论婚前性行为的弊端,不如直接告诉女儿,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好自己。

  的确,就我国的国情来说,给刚上大学的女儿“避孕套”,非常超前。

  在开放的年代,选择对80后、90后的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正确方式,确实值得做父母、做老师的,进行深刻的反思。

  未成年少女做人流的低龄化趋势,愈演愈烈,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受传统思想上的某些限制。正因为如此,“性教育渠道”会出现不畅通,这就必然导致少男少女性知识的缺乏。

  朋友的做法,并不是为了鼓励未成年人婚前性行为,而是尽可能地避免这些“年轻人”在交往过程给他们带来的伤害。

  如果广西9岁女童和那位“闯祸”的13岁男童,能够早一点接受性教育,掌握最基本的性常识,就极有可能避免这起“换牙期的人流悲剧”。来源: 中国江苏网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