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尚祥
珠嘉桥向北,济水又汇于一方湖泊,叫莲池。莲池西、北、东三面环绕民居,南面是大路。莲池水面很大,长满了莲藕,水清冽而游鱼多,一年四季有人垂钓,有人驾船捕鱼,夏天的时候,满湖红白的荷花,清香宜人。
莲池向北连着揽胜桥,桥北就是名闻遐迩的天鹅池。站在揽胜桥上,南可观莲池的美景,北可观天鹅池的名胜,以是叫揽胜桥。天鹅池陂路绿菱,荷香满溢,原是风景优美的荷塘。清康熙年间,怀庆知府刘世雄在天鹅池东南隅建一小亭,取“清风徐来,袭人襟怀”之意,名曰“徐来亭”,并在亭额上镌刻“徐来”二字。一日宴请驻守怀庆府的河北镇闫总兵和徐别驾(别驾,总兵副官,一曰通判)于亭上。时扑鼻荷香,沁心雪莲,清歌一曲,飘飘欲仙。闫总兵武而无文,于醉眼朦胧中突见亭上刻“徐来”二字,顿时大怒,拂袖而去。刘知府不知何故,心内惴惴,唯恐得罪总兵,“将相”失和,便派河内县令去询问。闫总兵拍案而起曰:“刘太守欺吾太甚!为何建亭曰‘徐来’,而不曰‘闫来’?何其视总兵之不若通判也!”原来他把徐来亭当作欢迎他的下属徐别驾的“徐来”,而不欢迎他闫总兵的闫来。一时传 为笑话。后人作诗戏之曰:
清风吹送碧莲开,花里设筵未开怀。
都督有言传笑柄,“徐来”亭畔建“闫来”。
天鹅池又称小南海,因为湖心岛上建有观音阁,是两层阁楼,内中供奉着观音菩萨的金身,观音菩萨宫在南海,这里是行宫,因此叫小南海。观音阁,小南海,声名远播,常常有游方和尚到此膜拜,信男信女,到此焚香,是敬神游览的胜地。
天鹅池与东湖之间,有一座桥,叫指方桥。它在药王庙前的西边,济水通过指方桥,顺庙的西墙流过,流入东湖。相传这也是一座圆拱高架桥,与以上四座桥一样,桥下可以行小船。济水穿怀工程之初,人们可以乘小船顺济河,过利津、举仙、珠嘉、揽胜、指方五桥,直达东湖,这也是怀庆府名曰“舟楫之郡”的由来之一。但是,七八百年的沧桑巨变,五桥已面目全非,50年代我记事时,珠嘉、揽胜、指方三桥已成过街平桥,一路坦途。
东湖如今已经变得小多了,原来济水进入东湖,向东,紧靠湖岸,有一座楼叫窦娥楼。相传,元朝时候,紧挨东城墙的一个小村庄住着一户人家,两辈男人都已故去,只留下婆媳二人。儿媳孝顺,不愿改嫁。在乡里有口皆碑。一天,婆婆秦氏生病,儿媳窦娥扶持吃药后,又给她做了一碗鲤鱼汤,结果,婆婆吃了鲤鱼汤,即中毒身亡。家居兴龙湖西岸的秦氏娘家人不愿意,告到官府,屈打成招。在问斩的那天,正是五黄六月,却突然狂风大作,下起鹅毛大雪来。乡里人知道窦娥冤屈,联名上告。恰好来了钦差大臣,经勘查现场,发现她家里有一棵紫荆树,荆花落在鲤鱼汤里,鲤鱼汤成了毒药。叫“鲤鱼反荆花”。于是给窦娥平反,六月雪的故事即由此而来。官府为了给窦娥平反昭雪,修了窦娥楼;为了表彰乡里人主持正义,把原在城外的小村庄圈移城里,并且免去杂役,命名这块地方叫杂免役,俗称杂免营;把诬告窦娥的秦氏家人贬居城外,离开兴龙湖,移居谷坨即潮湿之地。据说,元杂剧《窦娥冤》就是关汉卿根据此事创作改编的。
东湖的西北,仓门街的末端,原来有一个义台寺,后来改作覃怀书院,曾经是怀庆府的最高学府,曾经培养出李棠阶、曹瑾等重量级人物。但是,我记事时,书院已迁往另地,原来的建筑已不复存在,成了一家民居。唯一留下的珍贵文化符号,便是这家民居的围墙上镶嵌着玉石镌刻的书法作品,龙飞凤舞,甚是好看。而且每块石刻都因人们的打拓,在阳光照射下,放射着黑漆油亮的光芒。父亲告诉我,这是前清康熙皇帝的御笔。山西晋城陈廷敬,曾做康熙的内阁首辅,与康熙关系密切,康熙多次赐给他御书,他把这些书法作品,镌刻成数十方石碑。致仕后,往家里运。因山高路险,道路不通,只好寄存在清化镇旅店。陈廷敬去世后,家道日渐衰落,后人无力转运,在清化旅店滞存了数十年,经风雨剥蚀,有的已经残缺。乾隆三十六年,河内县官府将碑刻移至玉清宫;后又移到这覃怀书院。父亲指点我欣赏这绝美的书法,并且用宣纸打拓了几张。这些精美的石刻,如今已在市博物馆保存,成了镇馆之宝。
(济水到达东湖的情景、发生的故事,我在拙著《东湖钩沉》系列文章以及《谈天鹅湖文化现象与沁阳文化》中已有详述,此不赘。)
济水过东湖,从城墙东北穿城而过,再次进入护城河。据史料记载,沁阳古城河原来深二丈五尺,宽五丈,经过几百年的沧桑变化,多已堵塞,变浅,变窄。1928年,重挖护城河,又挑深一丈五尺,加宽三丈六尺,底宽两丈四尺。护城河上架有吊桥,战争时,从城门楼吊起,以阻止敌人攻城;和平时期,吊桥放下,供人过河通行。河内植种莲藕,河岸栽种杨柳,是沁阳的一处胜景。我记事时,吊桥已经放下,形成了一座木桥,河中莲藕已败,只有零落的几处,荷叶浮在水面;河边的杨柳更是寥寥无几。几年后,随着城墙的渐次毁坏,消失,城河渐渐变窄,变浅;随着济水的堵塞,滞流,河水慢慢干涸;随着环境的污染,城河水由清变浑,变绿,变黑。直到近几年,河道开始疏通,除污,并彻底清挖,砌石,植树种花,又引沁河水注入,使千年古河又新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