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晓晓
不高的个头、不胖的身材,却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感染了每一个与他接触的人。他就是山阳区光亚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被恩村三街干群亲切地称为“征迁群众的贴心人”的孟国平。在这次总干渠跨渠桥梁交叉征迁工作中,他一个人完成了11户群众的动迁工作。
“老弟,任务结束了,你咋又来了?是不是谁又给你打‘急救’电话了?”近日,记者在恩村三街村委会采访孟国平时,一位群众一本正经地问他。
“我来看看你们安置房的分配咋样了。”孟国平停下脚步,双手紧紧握住那位群众的手询问他:“你来这里有啥事?需要帮忙尽管给我说。”
原来,这位群众就是孟国平的第一个征迁群众。刚开始,家里困难的他不愿意搬迁,甚至对孟国平上门宣传非常不乐意,常常使孟国平扑空。有一天,他的儿子突发疾病,急需手术。孟国平了解情况后,立即赶赴医院,全天24小时守候在那里,直至病人病情稳定才离开。后来,他又派了2名工作人员到医院陪护病人。言语和行动上的关心,感动了这位群众,儿子还未出院,他就主动要求签订征迁协议。可是,他实在太穷了,找到的一间过渡房连水电都不通,便给孟国平打了个求救电话。孟国平接到电话后,准备好东西,到他家给他们接通水电,还垒了一个灶台、修了一间淋浴房。搬家当天,这位群众对孟国平说:“以后咱俩就是亲兄弟了。”
就在他动迁这位群众的同时,他还接到了不少“110”:有的家里水管堵了,有的家里电视坏了,有的家里弟兄吵架了……不管接到啥电话,他总是急匆匆前去处理。
有一次,他在电话里和一个在北京工作的征迁群众达成了征迁协议,对方说过几天就回来签订协议。孟国平却很担心,从以前的交谈中,他了解到这位群众生意做得很大、很成功,每天事情很多,来来回回在路上会耽误做生意。于是孟国平做了一个让对方都十分吃惊的事情,连夜坐火车赶到北京。因为时间仓促,他只买到了硬座火车票,第二天5时左右赶到北京,却不敢给征迁群众打电话,在候车室等到7时,才跟征迁群众联系。“老弟真服你了,没啥说的,现在就签协议。”这位征迁群众接到孟国平的电话时感动不已。
因为经常处理群众拜托的事情,山阳区光亚街道办事处为孟国平配了一辆“警车”——带拖斗的面包车。这辆车不仅提高了孟国平的办事效率,而且让孟国平的“110”名气更大了。该村一位征迁群众家里办丧事需要置办棺材,一般家户没有带斗的车,让销售商送过来还要掏一笔运费,他们给孟国平打电话求救。孟国平二话没说,亲自开车把棺材拉了回来。
“110”是请求帮助者拨打电话后,短时间内寻求帮助的一种有效途径。但孟国平的这个电话,更多的却是他主动帮助征迁群众的。“有一次,6时左右,孟书记就开着车来了,那时天刚亮,而且前一天晚上我们熬到次日2时才休息。”恩村三街村委委员冯福林对记者说。
记者顿时明白,为什么村里群众都称孟国平为征迁群众的“110”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