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填志愿的时节,也是各类大学排行榜争相出笼的时候。让人眼花缭乱的排行榜中,有的向考生炫耀“出了最多的政要”,有的显摆“培养了最多的千万富翁”,有的将“骄人的两院院士数”置于招生宣传最显要的位置。当然,免不了还有就业率、A级学科、权威期刊发表论文数、培养出的名人、综合实力等。这些让大学引以为豪的表征,在我眼中都是浮云,我最看重的是“校友捐赠”这一评价参数。
虽然不能说“校友捐赠最多”的大学,就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但起码可以说,这样的大学,肯定是对学生最好的、最以学生为中心、最让学生有归属感的大学。所以,当我看到南京大学校庆时,有一位校友向母校捐出3亿元建工学院时,我觉得,南大为110周年校庆做了那么多广告,远没有这个事实更有广告效应。也因此,当前年看到毕业于国内某高校、后到耶鲁读书的毕业生张磊,高调宣称向耶鲁捐赠888.8888万美元,称“耶鲁改变了我一生”,却没有捐给国内母校时,我觉得没什么比这件事更让国内这所学校引以为羞。
【微博热议】
@月月:有能力培养出有大手笔捐赠能力的优秀人才,并能够让他们对母校有感恩意识,更能吸引他们掏出真金白银回馈母校的大学,我们还用担心她的就业率、A级学科、院士数量、权威论文数吗?这样的大学,她的人文氛围、大学精神、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关怀、能够教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难道会差吗?在这样的“捐赠之最”面前,“政要之最”和“富豪之最”之类,更是浮云了。大学最核心的目标是育人。所以,评价一所大学,不是看其拥有多少静态资源和社会资本,而是看她育人的结果。而“校友捐赠”是育人结果的最直观、最直接体现。
@勿忘我:正是从这个角度看,北师大那个一直为高房价当吹鼓手的董藩先生,是多么浅薄和无知。他对研究生提出的要求是: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贫穷意味着无能、懒惰、耻辱和失败。他怎么好意思自恋地谈什么“没4000万身家别来见我”:你那些学生40岁后,不一定会记得你,不一定会愿意去看你——就算你身家4亿了,学生可能也不会理睬你。并不是每一个老师,都能享受到学生毕业多年后还记得并回来看你的荣耀。只有那些在学生学习时,真正关心过他们,以渊博的学识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以高尚的品质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以博大的胸怀关怀过学生的老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记忆。一个老师如此,一所大学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