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国利
(一) 焦作,有雄奇险秀的世界地质公园,十年间2亿中外游客览胜云台;焦作,是名扬四海的太极拳发源地,全世界有2亿习练者从中受益;焦作,是正在转型提升的活力新城。
我们知道,过去人们一提起焦作,总是把她和煤城画等号;今天人们再说到焦作时,又把她和美丽的山水联系在一起。
焦作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的成功跨越,其奥秘何在?持续转型。千万别轻看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因为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焦作就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转变思想观念,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这,就是焦作这座活力新城魅力渐现的根本原因。
(二)如今,以世界地质公园云台山景区为代表的焦作山水,已是中国旅游响当当的知名品牌,云台山景区的游客人数和门票收入,则超越故宫,成为国内第五大旅游景点。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但让我们自豪的是,焦作旅游,从煤炭资源枯竭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危机中崛起,从不为人识到广为人知。由此而引起的“焦作现象”,已成为中国旅游界最值得关注的事件之一,甚至编入了新版的普通高中地理教科书。
转无止境。在建设中原经济区这一时代背景下,焦作的实践一直是在转型中提升。这不是应急之策,而是长远之计。今年1月份,省政府出台了《焦作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总体方案》,把焦作市建设经济转型示范市正式上升为省级战略,要求我们在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中探索“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示范带动。同时,焦作市第三次被列为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市。这不仅是重大机遇,更是挑战。我们必须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敢行敢试、会行会试、行好试好。
如何探索?就是要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引领焦作走好经济转型“三部曲”,即由“黑色印象”向“绿色主题”转,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由单项推进向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转。
这“三部曲”,可谓异曲同工,都是为了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主线。三个层面相互衔接,不断拓展。目前仍在持续,今后还要提升。
(三)经济转型,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根本变化。那么,焦作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的转变,最突出的就是旅游业的异军突起。这一异军突起,是自觉行动,还是无奈选择?
形势倒逼,不转不行。焦作因煤而建,因煤而兴,也曾因煤而困。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焦作的煤炭资源开始枯竭。不转型,发展难以为继。随着煤炭资源枯竭,矿井关闭,经济下滑,工人下岗,生态恶化,“九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速仅有3.5%。
从“黑色印象”向“绿色主题”转,是焦作转型的“第一部曲”,这是焦作转得最早、最成功、也是最靓的一“转”。长年埋头在地下挖掘黑金的焦作人,无意间抬望眼,青山秀水扑面来。
(四)焦作北依太行、南临黄河,独特的区位优势、地质结构和气候条件,造就了独具特色的山水景观。
最初,焦作旅游有一个口号,叫“南有桂林,北有焦作”。从山水资源看,焦作经过鉴定的旅游资源单体4900多处,旅游资源密度很大,历史传承悠久。
从1999年开始,焦作开始把目光由地下矿产资源转向地上山水资源,把人文、自然、社会景观相结合,主打山水品牌,走与少林寺、开封等旅游景点差异化的路线。
为此,焦作先后重点开发建设了北部太行山一线以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青龙峡、峰林峡五大景区为主的自然山水景观。为此,焦作修建了焦郑、焦晋高速公路和焦作黄河公路大桥,开通了连接各主要景区的14条旅游景观大道。
苦心人,天不负。焦作旅游可圈可点:2004年,云台山入选首批世界地质公园;2005年,神农山、青天河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6年,云台山成为国家首批创建AAAAA级旅游区示范单位。随着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焦作各景区景点接待游客人数、门票收入连年高速增长。
去年,我市接待游客2281万人次,门票收入7亿元,旅游综合收入171.9亿元,占GDP的11.7%,比全国、全省分别高6.9和1.4个百分点。10余年间,焦作市旅游业综合收入由全市GDP不足1%增长到11%。发展速度,业内侧目。
旅游业的发展,给焦作带来的不仅仅是GDP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城市及焦作人思想的转变。客流和信息流的剧增,使这座原本闭塞的城市,在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上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带动了其他领域的转型工作,并在招商引资、吸引外资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焦作有一个品牌叫焦作服务,核心内容就是“不让一个游客在焦作受委屈”。在专列、包机游客游览过程中,景区、旅行社都选派最优秀的导游和服务员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在所有的景点入口处,都设置有免费的行李寄存处;所有的洗手间一年365天有热水,冬天洗手的时候不会感到手冷;在每个路段,都有环卫工人在不停地工作,虽然每天有那么多游客进景区,但是你看不到一个烟头、一片纸屑,非常干净。
(五)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如果说,世纪之交的转型,是痛苦之后的转型,是被动的转型,那么,我们已经开始、正在进行的转型,就是追求更高目标、更多幸福的转型,是主动的转型。
主动转型,难得清醒,贵在忧患。自然山水旅游发展较快,文化产业开发不足;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新兴服务业发展较慢。文化旅游还是自然景观游,游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仍然停留在门票经济,没有形成完整意义上的产业。与漂亮的山水景观和景区的管理水平比,我们的配套设施没跟上,链条短,所以就造成焦作旅游虽然很有名气,但是游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停留的时间很短,没有实现应有的效益。
(六)转型,说来容易做来难。那么,焦作旅游究竟该往哪转?这是我们从“黑色印象”向“绿色主题”转变中需要提升的一个重要内容,继续加快转型步伐,实现第二次创业。我们的目标是:发挥太极故里、山水焦作这两个世界级品牌的优势,加快由自然山水游向休闲度假游转,把焦作打造成为一个有更高知名度、更具吸引力的国际知名旅游城市。
具体讲,就是抓项目,加快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抓创新,加快云台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抓服务,加快云台山旅游服务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打造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目前,焦作现在已经分别与北京世贸天阶、河南建业合作,在云台山建设高端综合休闲娱乐项目,两个项目总投资都在100亿元左右。其中,世贸天阶项目已经开工。这些项目里规划有五星级酒店、风情小镇、特色购物、实景演出、温泉娱乐等。这些项目建成后,游客再来焦作旅游,就不仅仅是山水观光了,还可以继续留下来享受休闲、购物、餐饮、娱乐、度假等一条龙服务。
文化产业开发是短板,更是潜力。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焦作旅游的重中之重,就是打造品牌、做亮特色、创出精品。打造品牌就是继续办好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云台山国际旅游节,叫响“太极故里”、“山水焦作”两大品牌。做亮特色就是建设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黄河文化园区、妙乐寺佛祖真身舍利塔文化园区,打造世界级音乐大师朱载堉艺术中心等。创出精品就是高标准创制大型实景演出,高标准开发竹林七贤、“四大怀药”、太极服、绞胎瓷等文化产品,让厚重的文化内涵能触及、可感受、能体验。
(七)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焦作这座资源型城市通过坚持不懈地转型,转变了历史形成的城市形象,转出了科学发展的经济优势,转成了宜居和谐的城乡生活,实现了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的华丽转身,今天的焦作正在向着更高层次的转型目标阔步迈进。站在新起点上的焦作旅游,大有潜力,大有希望。
我们相信,只要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焦作这座活力之城,定能在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中发挥优势,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焦作人民带来更多、更大福祉。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