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在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制、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三个方面取得重点突破,同时统筹推进其他领域改革。把三个方面作为“十二五”时期的改革重点,既是对五项重点改革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根据新形势要求进行的拓展和深化,体现了“十二五”时期承前启后、攻坚克难的阶段性特征,体现了建新机制、完善制度的核心任务。
推进三项重点改革,深化并发展了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内涵。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制度创新,也是医改的长远目标。前三年改革,基本医疗卫生内涵逐步明确并已基本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就是要使人人都有基本医疗保障,都能便捷地享受到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十二五”阶段要重点解决如何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向全民提供的问题,通过推进三项重点改革,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机制化、制度化,使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保障网、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看病就医的首选,使公立医院改革闯出一条基本路子来,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打下制度基础。
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需要贯穿医改始终,集中力量推进三项重点改革是“十二五”时期实践这一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从五项重点改革到三方面突破,改革的难点和重点进一步聚焦,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更加明晰。全民医保是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基础,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是持续“强基层”的关键,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就是逐步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同时,各项改革的重心也在发生变化。基本医保重点由扩大范围转向提升质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强筋健骨转向全面发展,公立医院改革从局部试点转向全面推进,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从重硬件转向重服务,揭示了新阶段医改的政策取向和内在要求。
推进三项重点改革,抓住了“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环节。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保制度,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看不起病的问题,从制度上逐步消除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切实降低群众个人负担。基本药物制度扭转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对基层的服务功能和服务模式将产生深远影响,是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便利性的治本之举,使基层成为群众健康的守门人。公立医院改革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现在路径已经明确,将通过综合改革逐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建立新的体制机制,发挥公立医院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还将继续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快人才培养和信息化建设,加强药品生产流通和医药卫生监管体制改革,进一步增强改革政策协同性,发挥政策叠加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