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的科举考试中,士子经过县试、州试、府试三级考试合格者,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碾长孙杨渶(字惠溪)、次孙杨淓(字兰溪)为方圆左近颇负声望的私塾先生。碾曾孙杨运同(1896~1963),字维翰,号团一,保定军校五期毕业,担任过国民革命军84军少将副军长。在民国二十二年的温县志中有13名武职,杨维翰为陆军82师炮兵营营长。抗战爆发后,杨维翰义愤填膺,出于爱国之情和其刚直的性格,改名杨团一,意为团结一心打退日本侵略者。之后参加过多次抗日战役。在不到百年的时间里,一个偏僻的乡村家庭居然诞生了这样多的人材,应该是件了不起的记录,不仅再现了昔日杨碾家族的辉煌,也为我们研究晚清科举制度提供了重要史料。国务院参事、著名文史专家舒乙先生闻知此事,欣然命笔“两代五名士,百年一将军”以记之。
晚清年间温县出类拔萃的文化名人中,当数李棠阶、段晴川和杨碾三人。碾和李、段以文相聚,交情甚笃。李棠阶(1798~1865),字树南,号文园,又号强斋,谥号文清公,温县南保封村人。在道光、咸丰、同治三代朝中任职,官至军机大臣、工部尚书和礼部尚书。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古本大草集解》一卷、《李文清公遗书》八卷、《强斋日录》十六卷和《李文清公诗集》一卷等。在温县夏庄村(距安乐寨2公里),有一“杨碾拜师少保处”。《夏庄文化》记:翰林学士、诗人、史学家杨碾,自幼好学,聪明过人,凡有贤哲他均要前往拜会,遇有真才实学者便拜师交友。本县李棠阶在朝中为慈禧太后和文武官员讲课,被封为少保。同治年间回乡视察,二人在苏园相会,碾遂拜李为师。二人都成晚清一代文贤。段晴川(1812~1893),字文澜,号春湖,又号柳桥,温县大玉兰村人。道光十七年丁酉拔贡,内阁侍读学士,著有《八砖斋京外奏稿》、《八砖斋诗草初集》和《八砖斋诗稿续集》。段尤精书法艺术,杨碾的“外翰林”三字匾刻为段手书。
史记安乐寨为司马懿故里,原名安乐宫,为帝妃皇室居住的宫殿,后称古晋城,新中国成立后较早列入温县文物保护单位。因战乱与自然灾害的影响,外城湮灭,内城墙倾圮。清咸丰十一年,杨碾、王德敏等绅士忧心忡忡,举力重修了寨墙,历经世事的风雨,现今残存有部分墙段。应当说安乐寨重视文物保护是有传统的,近年发现的修城碑记和县志记载完全吻合。杨碾经纶满腹,诗情横溢,专为安乐寨撰一对联:“卜里遗风衣冠人士,晋城佳节襟带山河。”安乐寨村的“杨家廟”,俗呼“杨祠堂”。正门两侧有副对联:“利物济人成天平地,光宗耀祖荫子庇孙”,横披“缵禹旧服”。族人传为杨碾所撰。寨西北方位的板城地,过去为“杨坟”,矗立有碾为其先祖十一世杨大本写的墓碑:“父行四子行四弟兄人五,康廿六乾廿六雍正旬三。”意为杨大本父辈四人儿子四人弟兄五人,他生活于康熙二十六年、乾隆二十六年、雍正十三年,终年65岁。杨氏家族后人现今保存有杨碾撰写完整的《小营杨家廟记》。
温县曾有“东俭西碾”之说。二人为温县东西两方有名望绅士。“欲问古今温县事,请君先拜二贤士。”这是民间对他们的评说。据说凡新任知县履职,首先须拜访两位贤人。碾性秉直,厌污吏,疾恶如仇,虽名扬乡里且为冤民代讼,分文不取,申冤扶正,深得百姓赞誉。乡人有先贤歌曰:
(一)
杨碾太平樵,幼慧才智超。
史说求真谛,正义风格高。
(二)
文侠名杨碾,为民斥昏官。
疾恶如仇志,尊崇贤德廉。
(三)
清代杨碾称辩贤,
经史疑义苦心研。
待录二园罗天地,
明卷二五经世传。
(四)
道光杨碾安乐园,
文墨精华典籍编。
忧国矫史呕心血,
秉笔直书平世冤。
近闻著名美术家、中国美协会员、焦作市美协原主席常胜先生倾心数年描写焦作文化历史名人的48幅画作,“清代史学家杨碾”列入其中,即将由出版社正式出版。河南省著名美术家、“杨碾旧居”乡邻王延大先生正用神在勾画这位大家的神韵,不久也将会与世人见面。杨碾旧居目前唯一的历史见证,便是院中生长50多年的石榴树,家传这棵树是从当年杨碾栽植老石榴树发出枝条压埋长成的。仅存的文物有一方杨碾用过的端砚。精心筹建的杨碾旧居展室,在不长的时间里会以儒雅的面目与世人相见。古老的安乐寨在历史的尘封中将掀开新的一页文化。在我们焦作历史文化的沧桑中,杨碾这位颇具影响深得爱戴的人物,虽然远离我们136年,但他留下的文化遗产将会是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也是值得我们纪念的精神家园。
(本文照片采自本报资料库)
这些年我在媒体上发过几篇反映家乡历史文化的短文,诸如《司马故里人竞秀》、《人才辈出安乐寨》、《故乡文化解读》、《安乐寨赋》等篇什里都提及清代史学家杨碾。品人论事应本着“言必有据,据必有考,考必有是”的原则,把杨碾在历史上的地位作用及轶闻趣事整理搜集出来,聊供方家或有兴趣者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杨碾(约1821~1886),温县安乐寨人,字雷山。原名有光,字邦元,号中枢子,别号太平山樵,道光二十九年恩贡。据民国二十二年《温县志稿》载:碾“幼聪慧,读《左氏春秋传》,匝月毕全部。遇经史疑义,必悉心研究,无憾而后始安。虽先儒成说,于意有未惬者,必反复辩论,以求其是,其说散见于所著《一得录》中。《一得录》分上下两卷,《续一得录》两篇。又有《明史记要》二十卷,《大园》、《小园》各记。所谓《大园》,指天地而言,《小园》即指一心而言,盖谓以一心而纳天地万物于在抱也”。遍览县志自周朝迄清代的儒林、文学人物传中,只有31人选录,且碾的入传字数是较多的。我曾听堂祖父和村中老者讲述,碾才华出众,遐迩尽知,弟子中不乏秀才、举人、进士。众门生为念其恩泽,扬其功德,联名赠匾“外翰林”,童年时我还依稀记得此匾悬于马道街族叔家门头,据传挂匾时专门修建一耳房。可惜“文革”中此匾不知流落何地。翻检典籍,“外翰林”称号,见于清梁章钜《称谓录·刑部》:“《客燕杂记》:嘉靖中,李攀龙、王世贞俱官西曹,相聚论诗,建白云楼榜诸君诗,入目刑部为外翰林,亦称西台。”在古代科举制中,翰林院是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明代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不成文规定。因此即便是李攀龙、王世贞这样的大儒,也以未入翰林院为憾。他们结社刑部,与正规的翰林院分庭抗礼,被当时人名为“外翰林”,此名或以此为始。清朝在明代的基础上又特创翰林大考、考差制度,使翰林院成为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外翰林”称谓也进而被广义为地方上文化高并具德望而未入仕的士人。
查阅《杨氏家谱》,碾之家世,晚清时代不仅在当地,就连外地也是不多听到的,称得上正宗地道的书香门第。碾在家中排行老大,大弟杨联光,翰林院待诏。虽说地位不高,但在出人才的圈子里。文如汉代杨雄,诗如唐代杜甫,画如宋代《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诗文书画俱佳如明代文征明,都是待诏出身。就字面而言,诏是皇帝的命令文告,待诏就是等着皇帝指示。碑刻记录,同治九年联光曾为总理江湖河道平浪元帅先祖杨四将军奏请加封。碾二弟杨磊,原名斗光,字丙南,生员。碾长子峰青,附贡,书法潇洒自如,清秀俊逸,深谙汉魏遗韵。杨家廟内两通碑文全是出自他一人之手。近年陆续发现的《勅封镇东侯杨家廟碑记》、《勅封管理河神杨将军祠碑记》、《杨将军祠碑文》、《重修镇东侯四将军廟碑文》等落款,皆署“裔孙附贡生峰青沐手敬书并篆额”,存留有这位书法大家的珍稀墨迹。碾三子应时,也是个生员,在清代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