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麻 酩
他是市政机关里的名人,大家都对他面熟,很多人却叫不上他的名字。
他长年穿梭在各座办公大楼的犄角旮旯,大家对他更为熟悉的是工作中的背影,而不是质朴的面容。
他,就是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的维修工朱高峰。
采访朱高峰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工作中,他奔赴各处维修“抢险”,停不下的脚步留给记者更多的只能是旁观时的“素描”。5月18日上午,记者在市政大厦负一楼第一次见到朱高峰,上半身溅满水花的他正在抢修漏水管道。
一圈圈地缠上生胶带,再一圈圈地缠上麻绳,最后拧紧管道口,不到一刻钟,漏水止住了。“修漏水管道时用麻绳不易打滑,密封性更好。”朱高峰一边收拾散落在地面的工具,随口教记者一招维修管道的小窍门。
还没等记者插话,朱高峰的“热线电话”又响了:“四楼楼道的天花板发现渗水,麻烦师傅来现场看一下吧。”朱高峰二话没说,提着工具袋,扛起梯子就走。
“姑娘,要不你再等我一会儿!”走到楼道口,朱高峰忽然意识到了记者的存在。
记者随朱高峰紧赶慢赶来到事故现场。在报修人员的指引下,他挎着工具包爬上梯子,小心翼翼地打开天花板,双手用劲儿一撑钻了进去,只见他弓着身子往天花板深处挪动几步就“消失”了。除了头顶上不时漏出一道手电筒的光线,站在地面的记者根本看不到他的身影。
“搞定了。”半个小时过去了,朱高峰从天花板内探出头来对记者说。
“老朱,机关食堂的冷柜昨晚突然不制冷了,你赶紧过去看看吧,再晚会儿,怕里面的食物变味儿了!”同事王二宝气喘吁吁地跑来找朱高峰。从天花板上下来不足一支烟的工夫,朱高峰又接了个活儿。
他来到食堂后厨,立即开始检查这座一人多高的大冷库,原来是压缩机烧了。他爬到冷库顶,打开机壳,抽出空气,添加制冷剂……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注视着朱高峰熟练地操作每一道程序……
看着食堂的厨师都忙碌起来了,记者意识到,此刻已是正午时分。朱高峰终于停下了忙碌的脚步。“累了吧?”记者问。“还行!越是天热或者天冷的时候,俺这儿的活儿越多,一天到晚闲不住。”听得出,朱高峰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忙碌。
敏于行,讷于言。朱高峰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只是一群普通的维修工。”自2003年机关南迁至今,10年间他和空调维修队的20多个兄弟们一直默默地承担着市机关办公楼12万多平方米的空调运行及维修保障工作。